•  

    食用反復加熱的油,到底有什么危害?

    2020-08-25
    摘要:

    反復加熱過的油,就是所謂的“老油”。食用油在反復加熱的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化學變化,產生了許不利于人體健康的化合物。

    上海科普

    反復加熱過的油,就是所謂的“老油”。諸如炸油條、炸薯條的油鍋里的油,如果不及時更換,那就成了醬油般顏色的老油。

    為什么說“老油”不宜食用呢?

    老油不宜食用,那是因為食用油在反復加熱的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化學變化,產生了許不利于人體健康的化合物。

    食用油的化學成分,主要就是甘油三酯。甘油三酯水解后變成甘油(約10%)和脂肪酸(約90%)。在油炸時,食用油的溫度升到180-200℃,在高溫之下,食用油就會發生“劣變”:

    一是發生氧化反應——產生許多揮發性物質。包括飽和與不飽和醛酮類、多環芳烴等,其中很多是揮發性有毒物質。特別是丙烯醛,是油煙中最危險的導致肺癌的誘發物。

    二是發生水解反應——被煎炸食品在高溫中釋放出水分,促使食用油水解,產生脂肪酸,使食用油很快就酸敗變質。

    三是發生異構化反應——在高溫下,食用油中順式脂肪酸異構化為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進入人體,會導致肥胖、心臟病、糖尿病、老年癡呆等慢性病。

    正因為這樣,反復加熱過的老油不宜再用,更不宜食用。

    小科普

    反式脂肪酸主要來源于氫化油。氫化油是在少量的鎳、鈀、鉑或鈷等觸媒金屬的幫助下,將氫加入植物油里產生氫化反應。部分氫化油具有耐高溫、不易變質、存放久等優點,因此在很多食品中都有它的身影。

    其實,在我們吃的“天然”的食物中也含有反式脂肪酸,如:牛羊肉、乳制品,水果蔬菜中也含有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存在于哪里?

    日常生活中,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很多,諸如奶茶、蛋糕、糕點、餅干、面包、沙拉醬、炸薯條、炸薯片、爆米花、巧克力、冰淇淋、蛋黃派、巧克力派、糖果、快餐……凡是松軟香甜,口味獨特的含油(植物奶油、人造黃油等)食品,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