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日報 張朝元
現如今,市面上的食用油品種越來越多,諸如:花生油,葵花油、菜籽油、玉米油、橄欖油等。可是古人到底吃的是什么油?
先秦:只有動物油。最開始的時候,油都是從動物脂肪中提取的。狩獵時代的人們就發現在加熱肉食的時候,會有液體從中滲出,這大概是先民對油脂最原始的認識。有文字記載,油最開始叫“脂”或“膏”。《釋名》曰:“戴角曰脂,無角曰膏。”就是說從有角的動物中提取出來的油叫脂,從沒有角的動物中提取出來的油叫膏。比如牛油羊油稱脂,豬油則稱膏。關于“膏”和“脂”,還有另一種解釋:凝固成固體叫脂,融化成液體的叫膏。
漢朝:最先榨油的是芝麻。最早的榨油原料是芝麻。西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給中原地區帶來了很多西域的農作物種子:葡萄、苜蓿、石榴、芝麻等等。芝麻因為是張騫從西域胡地帶回的,所以芝麻最早叫“胡麻”。在漢時已被用于榨油,所生產的油叫“麻油”或“胡麻油”。據史料記載,在西晉以前,芝麻油已經被廣泛應用在食物烹飪中了。而南北朝的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記載:白胡麻和八棱胡麻這兩個品種,白胡麻的油要多些……從《齊民要術》這本書中我們知道,這個時期的芝麻已經有不同的品種,人們在榨油過程中已經知曉了哪個品種的含油率更高。
宋代:啥都要用油煎一遍。榨油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用于榨油的油料作物開始增多。北宋莊綽在《雞肋編》里記載:“油通四方,可食與然者,惟胡麻為上,俗呼脂麻。河東(今天的山西)食大麻油,陜西又食杏仁、紅藍花子、蔓菁子油(菜籽油),山東亦以蒼耳子作油,潁州亦食魚油。”在這一時期,人們對油炸食品的熱愛也是前所未有。沈括在《夢溪筆談》里記載:“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
元代:詳細記載油榨車。元代王禎所著的《東魯王氏農書》第一次記錄了榨油器具。在這本書的章節里,詳細記錄了油榨車的結構和使用方法,器械構造以及原料的破碎、蒸炒、制餅和壓榨的過程。這種榨油方法一直流傳到現在,在某些農村地區還能夠看到這種古老的制油方法。
明代:油料作物大排名。問世于晚明的《天工開物》中,詳細地介紹了十余種油料作物的出油率、油品的性狀及優劣排名:最好的是胡麻、萊菔子(蘿卜籽)、黃豆、菘菜子(白菜籽);其次是蘇麻、蕓苔子(油菜籽);再次是茶籽、莧菜子;最差的是大麻仁。對于制油工藝,書中除了還提到了一種“水煮法”,從蓖麻和芝麻中取油,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水代法。用水代法制取的芝麻油,就是現如今的“小磨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