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統計局
為準確詳細了解全市糧食加工業企業生產情況、發展方向和存在困難,2020年7月份,市統計局工業科對全市14家全部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和5家典型的規模以下糧食加工企業進行了調研,現將我市糧食加工業發展情況和現狀報告如下:
一、發展現狀
(一)關于我市糧食種植結構情況
黑河市庶有 “大豆之鄉、北國糧倉”的美譽。2019年全市糧食產量517萬噸,其中:大豆總產量255萬噸,占糧食總產量49.3%;玉米總產量208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的40.2%;小麥27萬噸,占糧食總產量5.2%,其它雜糧占糧食總產量的5.3%。
2019年全市主要糧食產量情況
1.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情況
2019年底,全市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共14家,其中:面粉加工企業5戶,油脂加工企業5戶,雜糧加工企業2戶,玉米加工2戶,合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8.2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2%,其中:玉米加工業產值占糧食加工業總產值的67.7%,面粉加工占糧食加工業總產值的14.7%;植物油加工占糧食加工業總產值的9%;雜糧加工占糧食加工業總產值的8.6%。2019年糧食加工企業總生產能力設計210萬噸,其中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總生產能力150萬噸,全市糧食加工企業生產能力占全市糧食總產量40.6%。 2019年,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除北安象嶼金谷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能滿負荷生產以外,其他企業都不能全年滿負荷生產,有8家企業生產5個月以上,有3家企業只能生產5個月以下,剩下的2家企業處于停產狀態。
2.規模以下糧食加工業情況
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統計我市規模以下糧食加工企業233家,營業收入12.6億元,其中營業收入1500萬元以上只有31家,多數為小微企業,主要從事豆腐房、原始榨油、燒酒廠和小的面粉廠等,受資金和原材料季節性因素只能間斷性生產。
二、存在的困難
(一)企業規模小,實力弱。全市247家糧食加工企業中產值過億元僅有3家,多數企業為中、小微企業。多數企業實行的是“家族式”、“作坊式”管理,一方面缺少綠色食品加工業向縱深發展的技術支撐和儲備,使得加工業靠技術創新上水平的動力不足;另一方面缺乏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適應現代化外向型企業發展的先進理念,生產效率和效益不高,市場競爭能力弱。全市糧食加工企業大部分處在初加工和粗加工階段,資源綜合利用率低,企業管理水平、企業經營者素質普遍較低。行業利潤率低,企業發展受政策影響大。據調查,隨著近幾年國家不斷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水平,加工企業原糧成本不斷上漲,全市小麥粉加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利潤率僅為1.7%,在糧食加工行業中利潤率最低。
(二)產供銷產業鏈不完善。農產品品質狀況決定加工產品的質量,直接對產品銷售和效益產生影響。我市糧食加工專用化程度、組織化程度低,糧食加工企業大多還沒有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種養加一條龍,產供銷一體化的格局,與農民沒有真正結成利益共同體,有時甚至出現農戶銷售和企業原料供應均無保障的現象,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糧食加工業的較快發展。全市很多面粉加工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主要原因是小麥種植面積逐漸減少,例如:嫩江縣鴻興面粉有限公司和五大連池市開發面粉有限責任公司年加工能力均為10萬噸,由于收不到小麥,只能加工2萬噸面粉。造成不能滿負荷生產的原因:種植小麥對于農戶來說效益遠不如種植玉米和大豆,玉米和大豆都有國家補貼,小麥沒有補貼,所以小麥種植面積比重很小。
(三)品牌意識淡薄。大多數糧食加工企業商標意識差,不注重商標注冊,不注重產品宣傳。作為我市勢特色行業的大豆植物油生產企業,都沒有中國馳名商標,大多數企業以生產低端粗加工的產品為主,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多數企業缺乏開拓創新精神,不敢也不愿進行技術改造,更不愿其他企業法人、自然人參股投入,引資擴大生產規模,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壯大和龍頭企業作用的發揮。
(四)糧食加工轉化率低。截止2019年全市糧食加工企業糧食轉化率為30%,全國糧食轉化率為88%,河南糧食轉化率達到90%以上。一是企業設備落后,產品科技含量低,造成糧食原料的利用效率低。我市大豆加工僅限素質品的生產,油脂產品僅為色拉油生產,就連新型加工制品也停留在蛋白質的加工階段。這些加工產品不僅質量不穩定,而且缺乏行業相關政策制度制約,使得其在市場競爭力嚴重受限。二是企業規模過小。我市大部分企業不僅規模很小,生產能力低下,而且原料提供基地、生產加工基地之間結合不緊密,加工綜合能力弱,未形成良好的產業鏈及未形成系列化產品生產能力。這造成很多加工企業開工時原料不足,缺乏綜合調控能力,抵御市場風險性差,另外由于技術落后,產品的質量不高。如果糧食加工企業通過改進技術,進行規模化生產,就會提高競爭力。三是資金短缺。到了收糧季節,企業自有資金有限,想去銀行貸款,無抵押物給銀行,導致銀行貸款資金也有限,所以企業原糧儲備量不足,從而造成我市糧食加工企業的原糧無法保障供應,企業就無法正常生產。如翔河油脂公司年加工能力30萬噸,僅原料收購每年就需要6多億元,企業只能最多融到2億元,一年最多生產4個月。四是企業糧食收儲成本高。在國內收購糧食,需面對千家萬戶,原料到達廠內需包裝、運輸、儲存等費用,每收購一噸糧食約需收儲費用75元。在沿海,每噸大豆到達車間的費用不足25元。所以我市糧食深加工、精加工和加大規模加工急需進一步改善和發展。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強領導,健全政務服務體系。一是加強對我市糧油加工企業的統一規劃、統籌部署和協調管理,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和服務力度,逐步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管理體制,對糧油加工業進行統一指導、協調、管理和服務二是強化行業協會的協調工作,利用行業協會提高相關技術、信息等的服務和協調,為企業做好市場預測,使企業快速了解行情、及時調整決策和投資方向。三是應建立健全我市糧油品加工業的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服務、技術服務、培訓服務和法律咨詢服務等,保障糧油加工業的快速健康。
(二)優化糧食品種,推進糧油生產基地標準化建設。
生產優質糧源是企業原料保障和產品質量保障的根本,是企業的第一車間。積極引導產業化龍頭企業按照“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建立自己標準化優質糧油基地,從抓種植培育著手,重點培育具有原產地標識的綠色、有機、無公害的優質糧油品種,為糧食加工企業提供穩定可靠的優質糧源,不斷提高優質、高效的特色種植業比重,穩步調整糧經飼結構,提高比較效益。
(三)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提高科技水平,促進糧食加工業良性發展。積極爭取國家、省市對糧食加工龍頭企業的專項扶持資金。采取多種渠道幫助企業破解融資難題,建議對重點糧食加工龍頭企業政府可以采取貼息的方式給予必要的收購資金信貸支持。同時,建立多種形式的農牧業產業化擔保基金,各級政府可采取資金注入、補助、補貼、入股等方式予以扶持。引導和鼓勵企業不斷加大生產性自有資金投入,有計劃、分階段進行技術改造,引進先進加工設備和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擴大生產規模,通過龍頭企業走規模化、集約化路子,促進全縣糧食加工業的專業化生產和基地化建設,從根本上加快我市糧食加工業的良性發展。(四)引導企業樹立品牌戰略意識,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糧油加工企業市場競爭力關鍵在于能否形成自己的品牌優勢。只有企業樹立質量意識、品牌意識,圍繞質量塑造品牌,圍繞品牌開拓市場,才能更好開拓市場。一是引導企業樹立品牌經營理念,推進品牌創建,積極進行質量標準化認證,科學制定品牌產品發展規劃,支持特色加工產品注冊,大力開展名牌產品推薦認定,做大做強名牌產品。二是引導企業推進營銷創新,提高名牌產品知名度。充分利用各類展示展銷平臺、大眾媒體等宣傳推介品牌,擴大品牌影響。通過良好的品牌樹立企業產品形象,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三是依靠科技創新,建立戰略合作和技術創新聯盟,不斷提高綠色食品精深加工的檔次,增加其附加值,延長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