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山國際糧油產業園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糧食集散中心

    2020-11-23
    摘要:

    進口糧食年到港量超過1500萬噸,占全國進口糧食總量的約13%,其中大豆到港量超過1350萬噸,占全國進口量的15%。園區現有各類糧油加工倉儲企業30余家。

    舟山在線

    進口糧食年到港量超過1500萬噸,占全國進口糧食總量的約13%,其中大豆到港量超過1350萬噸,占全國進口量的15%。11月20日上午,記者在位于定海老塘山港的舟山國際糧油產業園區了解到,作為浙江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園區已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糧食集散中心和加工貿易基地。

    園區陸域規劃面積4.41平方公里,分為南北二區,其中南部區塊面積2.7平方公里,目前已累計開發2.3平方公里。擁有5萬噸級(兼靠8萬噸級)、15萬噸級(兼靠20萬噸級)泊位各2個,3萬噸、5000噸出貨碼頭各1座,港口年吞吐能力達到3660萬噸。園區現有各類糧油加工倉儲企業30余家。目前園區糧食加工能力280萬噸/年,倉儲庫容85萬噸,另有在建75萬噸,籌建130萬噸,形成了中央、省、市三級儲備格局。

    今年截至10月底,園區累計完成規上企業工業產值35.67億元,實現國內貿易額44.9億元;進口糧食到港量約1500萬噸,其中大豆進口約1400萬噸;糧食吞吐量747.2萬噸,同比增長23.1%;糧油加工量157.7萬噸,同比增長79.9%。

    “從國外進來的一顆豆,在這里加工成豆粕和豆油,年加工量120萬噸。”舟山良海糧油公司副總經理吳建華指著一個個圓柱形的儲備倉介紹,該公司一期設施可儲糧12萬噸,正在建設中的二期設施可儲9萬噸,預計年底完成。

    在全自動調控室,生產廠長周顯全詳細介紹該公司內部的生產環節和流程,碼頭與倉儲筒配有全自動輸送帶,糧食流入與流出實現全方位散糧化和無縫化銜接,這里的一系列關鍵設備,大多數是從國外進口的先進設備。擁有目前國內領先的全自動化、智能化大豆生產線,采用“互聯網+工業”管理運維模式,日生產能力達4000噸,滿負荷生產僅需當班工人6名。

    在產業園區港口碼頭,一艘裝糧船靜泊,待天氣放晴裝滿糧食后,隨時開往長江沿線。“我們園區為全國首批進境糧食指定口岸、國家港口型物流樞紐核心區塊之一、省級物流示范園區。”園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發揮浙江自貿區及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優勢,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中儲糧集團浙江糧食倉儲物流項目即將落地,該項目計劃投資約13億元,用地208畝建設50余萬噸規模的倉容,其中先期建設28.8萬噸倉容。同時,良海糧油9萬噸糧食倉儲設施項目、省直屬糧庫三期15萬噸倉儲項目等進展順利,瑞泰糧食物流園工程計劃投資4.7億元,正在爭取列入省重點工程項目。

    下步,該園區將進一步加強與海關、大商所的溝通對接,推動園區交割庫的報批,加快建設進口糧食保稅交易中心,發揮園區區位、深水港口優勢及標準交割庫的規模優勢,積極引入以中糧、中儲糧等為代表的企業參與進口糧食交易中心的建設。

    重點完善集疏運體系。加快推進集裝箱碼頭的規劃建設,加大現有裝卸工藝的改造,積極引入利用互聯網技術的物流平臺運營方,實現江海、陸海等全方位的聯運模式,建成現代化的糧食物流倉儲中轉貿易基地。有效發揮陸域碼頭合作優勢,強化園區開發建設粘合度。爭取在“十四五”期間,實現園區加工能力超過400萬噸/年,庫容超200萬噸,碼頭吞吐能力達4000萬噸/年。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