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
——湖北省木本油料產業觀察之二
閱讀提要
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省山桐子種植面積已經達到60萬畝,成為油茶、核桃之后的第三大木本油料品種,主要涉及恩施、咸寧、襄陽、十堰和荊門等地區。
11月18日,國家發改委、國家林草局等十部委出臺意見,明確在適宜地區積極推廣山桐子等特色木本糧油樹種,這標志著山桐子已經列入國家“十四五”木本糧油發展規劃。山桐子是湖北土生土長的樹種,在武陵山區、秦巴山區、幕阜山區和大別山區有許多野生樹木,但長期以來埋沒在大山無人識。作為一個新生的老寶貝,山桐子產業發展前景如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恩施大山深處。
山桐子被列入普通食品
山桐子,又名油葡萄,在湖北推廣種植,與一位復員軍人劉漢蓁有關。劉漢蓁是利川市沙溪鄉齊躍村人,家鄉野生山桐子隨處可見,山桐子油早為川陜鄂民眾食用。
2014年4月,國家林業局發布《山桐子原料林可持續培育指南》;當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意見》。這讓他喜出望外,看到了背后的巨大前景。
山桐子含油率高達38%,油品中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等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70%至81%,是一種健康食用油。
2015年,劉漢蓁首先吃起螃蟹,與人合伙成立湖北旭舟林農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山桐子全產業鏈開發。到今年,已經累計投入2億元,在利川市沙溪鄉荷花村建設山桐子育苗基地,公司采取“613扶貧模式”(農戶分6成,合作社分1成、公司分3成),在利川推廣種植,種植成功后,這一模式逐漸推廣到省內其他地方。
山桐子油本是區域性食品,能普及食用嗎?2015年,公司聯合湖北民族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啟動新資源食品申報工作。2017年至2018年,完成了民間食用山桐子歷史調查、毒理實驗。2018年,公司向國家衛健委提交了山桐子食用油新資源食品申報評估報告;2019年12月,國家衛健委組織了山桐子食用油新資源食品申報專家答辯。
今年9月27日,從北京傳來喜訊:根據《食品安全法》和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審査管理辦法,鑒于該產品具有長期人群食用歷史,且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已發布相關標準《LST3258-2018山桐子油》,國家衛健委依據專家評審委員會技術評審結論,決定將山桐子油按普通食品管理,食用無限制,老少咸宜,還可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
撤掉了門檻,為山桐子產業化發展創造了條件,山桐子產業發展的春天來臨了。
國家級技術中心落戶利川
南橘北枳,植物對種植環境要求嚴苛。
我省在推廣油茶、核桃、油橄欖等木本糧油時,無不歷經許多艱辛,有的種植探索了幾十年,仍水土不服。我省山桐子人工種植僅5年時間。現有的科研能力與人才能撐起這個新生的產業嗎?
12年前,四川青川人工試種山桐子,并建立了種質資源庫。2015年,湖北旭舟林農公司高起點介入,與湖北民族大學聯手圍繞山桐子優良品種選育、良種苗木繁育、高產優質豐產栽培技術、食用油精深加工等方面開展科技攻關。當年在利川市沙溪鄉建立了萬畝山桐子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開展標準化栽培試驗,為全國標準化種植提供了樣板基地。
經過多年攻關,校企聯姻在山桐子良種選育、種子萌發和嫁接技術上均取得突破,獲得良種認定,成功選育出“鄂選1號”。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解決了山桐子有性繁殖技術難題,實現了工廠化育苗。特別是雌性株組培快繁的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組培苗批量化生產。山桐子嫁接方法獲得兩項國家發明專利,一舉解決了山桐子嫁接成活率低的技術難題,枝接和芽接嫁接成活率95%以上,使山桐子產業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2017年,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建立山桐子產業發展分會。2019年12月,由旭舟公司牽頭的山桐子國家創新聯盟成立。2019年,旭舟公司作為山桐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甲方,和河南農業大學、湖北民族大學林學園藝學院、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湖北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簽訂了共建協議,組建了良種繁育、育苗栽培、組織培養、精深加工等四個科技攻關課題組。目前,山桐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有教授12人,研究員2人,副教授8人。
11月8日,該中心通過國家林業草原局組織的專家評審,這意味著國家級的山桐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戶利川市。
可油可賞 一樹兩用
沒有產量,特種種植就沒有錢途。
湖北300多萬畝核桃掛果率很低,一些地方畝均掛果僅25公斤;油橄欖也因掛果率低而備受困擾。這幾年栽種的山桐子能掛果嗎?許多人為此擔憂。
“2015年栽的山桐子,早的2017年就掛果了,公司去年收果幾十萬斤,今年已收果實300萬斤。以后收果將呈幾何級增長。”11月中旬,劉漢蓁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記者看到,山桐子果實成熟后鮮艷無比,攤晾在公司倉庫里,猶如一片紅色的海洋。
11月8日,利川沙溪鄉荷花村3組村民黃德本領著記者來到他的17畝林地。4年前栽的樹苗,大的已長到碗口粗。“去年有3棵樹掛果,今年十幾棵。總共收果400多斤,賣了910多元。”黃德本對山桐子很有信心:“全部掛果后,一年收入4萬元沒有問題。
鄰居黃元本今年收果比黃德本還多,同年栽的樹,今年產果800斤,收入1600多元。黃元本介紹,山桐子是速生樹種,一年可長1至1.5米,是“懶莊稼”。
2015年開始研究山桐子的湖北民大林學園藝學院教授陳耀兵說,湖北是山桐子的原產地。武陵山區、秦巴山區、幕阜山區和大別山區有許多野生山桐子樹,在湖北種植山桐子,宜地宜樹,不像別的外來樹種,還有個適應性問題。如果選用良種,科學栽培和管護,完全可以實現穩產豐產。
據了解,山桐子是油材兩用樹種,列入了國家戰略儲備林目錄。其開黃花、結紅果,成熟后在樹上可掛果5個月,具有很強的觀賞性,還可成為一些城市和景區的景觀樹種。把山桐子種植與旅游觀光結合,發展田園綜合體,前景廣闊。
第一條壓榨生產線投產
目前,旭舟公司在恩施、咸寧、襄陽和十堰建有育苗基地和示范園。湖北另一家企業則在京山發展山桐子,目標也是要打造百億產業鏈。那么,通過幾年的發展,山桐子產業效益如何?
11月8日,國家林草局組織專家對利川的山桐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行評審。一瓶瓶山桐子油樣品引起專家們的極大興趣,午餐是用山桐子油烹炒的菜品,大家品嘗得津津有味。
據專家介紹,:“山桐子每10斤果榨一斤油,今年預估全國可出油2000噸。”
對比全國橄欖油年產量6000噸,起步很晚的山桐子產業,油品產量是發展50多年橄欖油的三分之一。山桐子油與橄欖油都是果肉油,可用物理冷榨方法生產特級初榨油,沒有經過加熱和化學萃取,保留了維生素等各類營養成分。
“目前,1斤山桐子油成本20多元,市場零售價30元左右,遠低于每斤茶油70元、橄欖油100多元的零售價。這是老百姓吃得起的高檔植物油。”上海市糧油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慧說。
這些年來,旭舟公司與湖北輕工大學、上海糧油科學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山桐子油的初試、中試,生產出了色香味俱全的油品和化妝品,并研發出專用加工設備。10月底,第一條山桐油壓榨生產線在利川沙溪鎮建成并投入生產。
作為一種木本糧油,開發山桐子油,可保障國家糧油安全,更是一項綠色富民工程。這些年來,省政協、省林業局和省扶貧協會及恩施州、利川市均對山桐子產業給予關心和支持。中信集團和湖北長江產業投資集團與旭舟公司簽訂項目投資協議,高起點推進山桐子產業園建設。
相信不久的將來,普通消費者吃油,又多了一個新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