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旋渦中的社區團購:創造價值還是毀滅?

    2020-12-19
    摘要:

    當互聯網巨頭再次攜帶著巨額資本涌入買菜賣菜的社區團購行業時,產業鏈條上的玩家都不可避免地被裹挾其中。

    中國經營報 記者 李靜北京報道

    創造還是毀滅,或許只在一念之間。

    突然火爆的社區團購像極了曾經的出行之戰、百團大戰以及共享單車之戰,在資本狂歡的同時,很多人擔心是否會出現類似ofo、蛋殼公寓那樣的一地雞毛現象。

    當互聯網巨頭再次攜帶著巨額資本涌入買菜賣菜的社區團購行業時,產業鏈條上的玩家都不可避免地被裹挾其中。

    一家平臺電商公司的高管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今年5月份左右,當巨頭們大規模進入社區團購行業之后,他們便選擇了退出社區團購賽道。

    被巨頭們改變的除了一些中小型互聯網公司之外,還有所有涉及賣菜的終端小商販,包括被廣泛熱議的菜農、菜市場里的小菜販等。

    其實糧油等產品還算快消品當中的標品,而產自田間地頭的蔬菜、水果大部分是非標品,雖然在過去二三十年間,中國的生鮮產業鏈已經在慢慢地發生改變,但互聯網巨頭的強勢入場,明顯讓很多人感到強烈不適。

    “以前是‘溫水煮青蛙’式的改變,現在突然變成了要割一塊肉的感覺。”廣州蕓谷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宋旸在生鮮供應鏈摸爬滾打了十年,談及巨頭的入局方式,他比喻為“野蠻人的撕碎”。

    改造供應鏈

    湖南省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富有“中國冰糖橙之都”“湖南省水果之鄉”等美譽,一年四季鮮果不斷,柑橘、黃桃、富硒刺葡萄、冰糖橙、獼猴桃、金秋梨等水果種植面積達40.5萬畝,年產水果60.7萬噸。但是交通閉塞、缺乏營銷手段等原因,導致很多水果滯銷。在2020年之前,麻陽縣還戴著一頂貧困縣的帽子。

    2019年之前,麻陽的水果大部分還是走傳統銷售渠道,雖然也通過電商、微商實現了線上銷售,但由于沒有形成品牌,銷量并不大。

    2019年麻陽泰豐綠色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和社區電商興盛優選開始合作,該公司負責人滕桂蓮告訴記者,與興盛優選合作,極大地提升了麻陽冰糖橙的銷量。此外,鮮嫩多汁的麻陽黃桃也已經是麻陽的一張名片。

    其實滕桂蓮的公司管理的果園面積并不大,大部分的果子由當地村民種植,然后由當地供銷社收購,之后再經滕桂蓮的公司銷售。

    從生鮮的采銷供應鏈來看,滕桂蓮的公司是產地端的公司,匯集N個用戶所下訂單的興盛優選是來自銷售端的公司,興盛優選直接向麻陽的滕桂蓮采購,中間跨越了傳統多層級的供應商,接近于直采模式。

    但在我國,自古以來,農業生產即以“小農生產”為主,由于農業生產經營非常分散,集中程度較低,加上國土面積大,產銷地距離遠,我國生鮮供應鏈仍以冗長、高損耗的多級分銷模式為主。

    宋旸的公司專注于蔬菜供應鏈模式的升級,目前主要是連接上游生產端的基地和下游的零售終端,做的是B2B的生意,希望通過技術的方式連接產銷兩端,減少中間流通環節。

    宋旸介紹道,在過去二三十年,我國的蔬菜供應逐漸形成了一種傳統供應鏈的組織方式。在上游產地端,田間地頭的農作物經農村經紀人收購,由小車匯集成大車,然后進入產地冷庫,簡單加工包裝之后就形成了相對標準化的產品。中游主要指從生產地經物流運輸送往銷售地,因為蔬菜單價較低,必須到一定的數量才能分攤物流成本,一個大車運輸的量至少十幾噸,多則三十噸。在下游銷售端一般先進入當地的一級市場,形成市場價格,然后銷往二級市場,再銷往零售終端。

    “現在對社區團購形成共識的一點是,它是一個有可能成立的商業模式。”宋旸說道,“從我的角度來看,供給側改革在品質提升以外,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是要對接需求側要求的變化。”

    以蔬菜為例,宋旸認為,從單一環節來看,可能已經實現成本最優,因為經過20多年的沉淀,能改進的地方已經全部改進過。“但是從整個鏈路的角度來看,可優化的空間還非常高,因為問題明顯——兩頭分散,每個環節斷開,不能實現集約化管理。這就導致農產品(000061,股吧)在品質的提升、科技的應用、安全的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

    社區團購模式從生鮮供應鏈的角度來看,是匯總了城市的需求,在少數SKU上面形成相對比較大的銷量,從而實現從農產品產區到城市社區的快捷交付通道。

    “從整個生鮮供應鏈履約基礎設施角度來講的話,個人非常認可社區團購能帶來的價值。”宋旸表示。

    麻陽水果通過社區團購從滯銷走向暢銷體現的便是這一價值。消費者需求傳導出來的對農業和農產品的改變也在慢慢發生。

    滕桂蓮告訴記者,興盛優選平臺對果子的品質有多方面的要求,包括果子的甜度、大小、表面的光滑度等等,這些要求逐漸成為指導村民種植生產的風向標。“從育苗開始、種子的選擇、海拔高度的選擇、土壤的選擇,什么時候該撒農藥、施化肥,該用哪種農藥、哪種化肥都有一套標準。因為興盛優選上不止有我們麻陽的果子,還有其他地區的,貨比貨,我們希望我們的果子能做得越來越好。先把質量做好,把品牌做好,形成產品分層之后,好的產品還能賣出更高的價格。”滕桂蓮說。

    在往年,在麻陽泰豐公司從事果子分揀打包的員工,每人每天的工資是100元,如今銷量增長之后,每人每天的工資漲到了150元~200元。2020年3月,麻陽縣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

    野蠻人的闖入

    “社區團購模式代表著未來的一個大方向,我本身持支持態度,但巨頭們的補貼超出了正常的商業范疇,加上做社區團購依賴一套同城配送的體系和機制,這不是我們所擅長的,綜合考慮之后我們選擇了退出。”上述電商公司的高管人士對記者解釋退出的原因。

    來自湖南的社區電商興盛優選、知花知果也受到巨頭的擠壓,巨額補貼之下一些社區團購商家的訂單量不可避免地出現下滑,甚至幾倍薪資從這些公司挖人。

    資本兇猛的闖入,還有很多人表露出憂慮。

    在西安從事多年生鮮、糧油批發生意的姚先生直言:“(巨頭的)價格太低了,導致西安周邊菜農、果農也不得不把價格壓得很低,另外對超市的打壓也很大。”

    類似“胡蘿卜1分錢一斤”“紅棗2.5元一斤”這樣的低價,是不少新入局的巨頭玩家吸引用戶的利器。

    “平臺不會虧錢,虧的都是我們供應商的錢。”姚先生分享了他的一個經歷,“(社區團購)采購人員一般會拉幾個微信群,五六個供應商一個群,發出一個貨品需求,之后讓供應商報價,然后再拿著A群里的最低價去另一個供應商群里要更低的報價,誰的價格低就上誰的貨,量都非常大。”

    接觸幾輪之后,姚先生決定放棄和社區團購合作。“以5L的食用油為例,進貨價就得40塊出頭,平臺只賣33塊,讓我們補貼7塊。”

    姚先生也嘗試著買過一些社區團購的超低價產品。“價格越低,意味著質量越不能保證,我們基本默認都是殘次品。”姚先生表示,行業里對產品都會分級,比如一級、二級、三級等,殘次品一般會以很低的價格售賣,或者按噸賣給果汁廠。

    當低價的殘次品充斥市場之時,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也會傳導到供應鏈。

    “我們都不知道那些低價的貨是從哪里來的。2.5元一斤新疆紅棗,連運費都不夠。還有社區團購平臺上面15.9元10斤的面粉,我們去跟陜西的面粉廠家溝通,問他們‘15元10斤的面粉你們能生產出來嗎?’,他們給我的回答是‘怎么可能’。”姚先生還指出,長期低價售賣蔬菜,也會影響菜農的積極性,“原本3毛一斤的菜,他們非要壓到2.5毛一斤,雖然體量大了,但長此以往老百姓就不愿意種了,畢竟人工、種子、化肥樣樣都要花錢”。

    姚先生感嘆道:“這是一個病態的發展,我們也看不懂。”

    上述電商公司的高管人士則直言,巨頭目前在社團團購上面的補貼是一種非理性的補貼,因為不可能做到永遠補貼。“巨頭補貼,擠走小商販,形成壟斷,然后就提價,最終傷害的是消費者。”

    但還是有很多供應商選擇留下來陪巨頭一起玩這個游戲。“很多人是賭一把的心態,量起來之后,以后平臺漲價商家肯定也會漲。”姚先生告訴記者,雖然現在不少供應商叫苦連天,但還是在堅持,因為害怕錯過這個風口。

    近期,魔方云銷咨詢創始人任小東密集調研了大量社區團購的團長、供應商。在他看來,巨頭入局對行業而言利弊并行:攜帶巨資進入社區團購,無疑加快了行業的成長,包括行業的寬度、深度和高度;但同時資本無底線的低價競爭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的格局,并且會摧毀行業原本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多位從業人士看來,近期有關部門給社區電商降溫是一件好事。買菜賣菜涉及的是民生問題,需要游戲規則、需求設定邊界,才能往一個健康的方向發展,而健康的發展方向應該能產生市場增量。

    而這塊市場的增量可能是來自多個方面的,比如農產品標準化得以提升,消費者通過社區團購可以買到品質更好的產品,又或者整個行業更關注農產品的食品安全問題等等。

    在宋旸看來,以社區團購為代表的本地化電商必將替代廣域電商成為主流。這是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相結合的過程,牽涉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業務流程重組、基礎設施重構,這是商業模式的調整和升級。“但剛剛開始打市場的巨頭們或許還無暇顧及產品品質問題,因為這會拖慢他們攻城略地的速度。”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