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新聞網
泰州市作為揚子江畔的一顆明珠,擁有各類物流資源優勢。在泰州港所在的高港區,2020年截止11月份開票銷售總額超300億元,各類貨物年吞吐量近5000萬噸,外貿年進出口總額近12億美元,物流業年營業額超23億元。
新目標——譜寫智慧港口物流園區新輝煌
“十四五”期間,泰州將立足新發展階段、把握新發展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上海自貿區等重大國家戰略機遇,以長江南京以下-12.5 米深水航道建設為契機,發揮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和臨港產業集聚優勢,打造服務長江經濟帶的國家級、智慧型港口物流園區。
按照“建設大平臺、構筑多鏈條、發展新模式”的發展思路,補短板、促提升、優化存量、培育增量,著力打造“1+1+1+N”物流產業體系,即“一個500億級的糧油食品物流產業基地、一個500億級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一個年吞吐量超100萬標箱的集裝箱港口、若干個中小物流產業項目”。
具體將重點打造“一基地、一樞紐、一平臺”,即江蘇沿江特色產業供應鏈物流基地、長江下游多式聯運轉換樞紐、智慧分銷分撥配送平臺。在空間布局上,根據物流園區的功能定位,分析實現各項功能所需的載體,將園區主要劃分為7大功能區:聯運物流區、大宗商品物流區、保稅物流區、智能倉儲區、分銷物流區、智慧集配區和企業基地區。
泰州以創建國家級物流園區為契機,以國家物流樞紐建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引領,實現企業集聚向產業集聚轉變、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園區建設向園區運營轉變、園區經濟向樞紐經濟轉變,致力建設長江中下游最大的進出口糧食物流中心、有較大影響力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長江下游集裝箱多式聯運轉換樞紐和供應鏈金融創新創業中心。
新空間——激活泰州對外開放活力新抓手
泰州市提出立足大港口、構建大交通、推動大開放、發展大產業,更好更快融入和服務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是有著充分的理性思考的。
泰州市高港區集聚了益海糧油、匯福糧油、丸莊醬油、港瑞供應鏈、晉和電力、正豐國際、泰州國際集裝箱碼頭、永安港務等一大批加工、貿易、物流企業。創成省、市級重點物流企業6家,A級以上物流企業3家,開票銷售超10億元的重點商貿企業5家,稅收超千萬元企業5家。益嘉物流、揚子江藥業物流、益海糧油等4家物流企業年營業收入超2億元。入駐企業包括物流類企業(運輸型、倉儲型)、貿易類企業、糧油加工類企業等。已形成集大豆、大米、玉米、食用植物油、飼料等糧食加工以及糧食物流于一體的糧食產業集群。
目前,已入駐了益海(泰州)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匯福糧油江蘇泰州公司、泰州正大飼料有限公司、泰州永安港務有限公司、泰州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糧油加工、糧食物流企業,已完成投資約80億元,形成年加工大豆600萬噸、食用植物油230萬噸、大米20萬噸、飼料蛋白300萬噸、膨化玉米100萬噸、大豆濃縮蛋白50萬噸的糧食加工能力,配備了先進的糧食加工生產線和專業糧食設施設備。
2018年,泰州港集裝箱碼頭公司與上港集團、重慶港合作,在開通泰州港至上海港集裝箱精品航線的基礎上,新增重慶港、太倉港等2條國內班輪航線。目前,已開通集裝箱支線班輪航線50余條,其中:內貿支線航班28條,外貿支線航班23條。航線輻射到全國沿海、沿江各個區域及世界各地,合作的內外貿船公司達到40多家,班期密度達120班/周。航線網絡覆蓋日韓、印巴、北美、西歐、中東、非洲、南美等150個國家和地區。世界前21名班輪公司均在泰州港開展業務,中遠海運、安通物流、中谷新良等公司以泰州港為基地開通了連接國內各個沿海港口的內貿航線。中遠海運、陽光速航、重慶太平洋、綠優、信風海運等港航企業開通50多條水上駁船支線,航線覆蓋珠三角及福建、廣西、海南、營口等地。
2019年產值369.8億元,直接就業人數3889人,帶動就業近2300人。年人均勞動生產率59.7萬元。產能、吞吐量位居全國同類型園區前列。其中,年營業收入超過2億元物流企業有4家。
新起點——做長江經濟帶物流的新支點
隨著泰州市四大支柱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原材料與成品的物流需求不斷增加,產業物流總額持續不斷上升,泰州市大量的產業原材料需求量、產品產量與落后的物流服務能力之間的矛盾將持續加深。
區內揚子江藥業、益海嘉里、匯福糧油、丸莊醬油、國電泰州電廠、正大飼料、萬向精工、華潤食品、統一食品、蘇薩食品、王老吉和長城汽車等一大批國際國內500強生產企業,為物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貨源支撐,為高港區打造物流服務“高地”提供了貨源基礎。
隨著泰州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促使物流服務在量、質、結構等方面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物流園可通過開展冷鏈物流、電商物流以及城鄉配送等物流服務來滿足快速增長的居民消費需求。
物流園區可以依托“鐵公水”俱全的優勢,成為蘇南地區分銷至蘇中、蘇北地區的規模最大的中轉集散中心,長江中下游重要的港口物流中心。
隨著物流園的不斷開發發展,各項設施設備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可實現碼頭裝卸、道路運輸、散貨倉儲、庫房倉儲、流通加工、停車、查驗、信息服務等物流功能。實際占地面積199.8萬平方米(2997畝),物流運營占地面積約130萬平方米,物流運營面積占比65%。擁有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已建成萬噸級長江公用物流泊位9座,沿長江及古馬干河千噸級泊位16座。裝卸搬運設備設備153臺,最大作業能力達45噸。倉儲面積約50萬平方米,其中,標準化倉庫13.1萬平方米、集裝箱堆場8.41萬平方米、保稅倉庫1萬多平方米。
現在,園區已經初步形成了以港口物流、大宗商品加工貿易為主導,多式聯運、保稅物流、集裝箱運輸為補充的產業集聚、項目集中、土地集約的發展格局。
區內的江蘇港瑞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和江蘇瑞泰商業保理公司,主攻大宗商品的現貨期貨交易交割與供應鏈金融服務,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多品種、一站式、全過程的大宗商品供應鏈管理服務。
根據“十四五”規劃對物流產業的要求,園區相繼出臺了多項相關扶持政策,引導益嘉物流、華盛物流等物流企業不斷向互聯網+領域拓展,提升園區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引導集裝箱碼頭公司采用最新一代基于4G通信技術的寬帶多媒體數字生產操作系統,通過圖形化的操作方式,實現對泊位、堆場空間、港口裝卸等作業過程實時監控,合理安排生產計劃,提高港口作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