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油市場報 蘇遠新
江西產糧多,糧食加工量大,副產品綜合利用是篇大文章。
1954年,全省食用油緊缺,豐城、安義等糧產區響應省政府開發新油源的號召,利用米糠榨油獲得成功,100公斤米糠出油率達到8公斤左右。12月,《江西日報》發表《大力推廣米糠榨油方法》的文章,由此逐漸展開大米副產品的綜合開發。
1956年起,米糠榨油等副產品利用,開始從單一的油脂產品逐步向化工、醫藥原料、釀造產品等方面發展。上饒市油脂化工廠率先從榨過糠油的糠餅中成功提取植酸鈣,并利用油腳制成肥皂,豐城縣糧食局在精煉糠油中提煉出糠蠟等。至1959年,全省建立從榨油、釀酒、提煉酒精、提取化工醫藥原料等產品的小廠坊1900多個,生產品種56種,年產值達1300余萬元。但因小廠坊點多面廣、設備簡陋,技術也相對落后,經濟效益不很明顯。
1961年,在社會上評價“米糠榨油得不償失”“妨礙生豬發展”等思潮影響下,部分地方的米糠榨油生產先后下馬,全省糠油產量連年大幅下降,由1960年的512噸分別下降到1961年的255噸、1962年的197噸,1966~1968年甚至降至50噸以下,其他副產品的生產也一度停止。
1969年,米糠榨油生產開始逐步緩慢恢復。1970年后,上饒市油脂化工廠先后用植酸鈣殘渣釀制白酒、用植酸鈣提取肌醇、用精煉糠油腳生產谷維素等綜合利用項目獲得成功。1973年,省糧食局組織米糠榨油后的糠餅與未榨油米糠喂豬對比試驗,取得令人信服的科學數據,重新把米糠榨油生產擺上位置。同時,省糧食局安排相應的資金支持各地啟動米糠油生產性投資。
1975年,全省米糠榨油生產全面恢復,制油工藝得到改進,糠油產量較大幅度上升,全省米糠榨油年產能達到13.89萬噸,當年糠油產量達到4180噸,比1960年產量提高7倍。
上世紀70年代后期,全省米糠榨油及副產品綜合利用在產量和質量兩個方面都取得長足進展。1981年,全省毛糠油產量首次突破萬噸,達到1.14萬噸,占當年全省食用植物油脂產量的48%,米糠油成為江西油脂品種的一大特色。米糠榨油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產品達到1135噸,綜合利用項目的產值達到272萬元。1982年,江西生產的谷維素和油酸產品達到國家質量標準,油酸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1986年,上饒市油脂化工廠利用米糠榨油后的皂腳生產的谷維素獲得《藥品生產企業合格證》。1987年,該廠生產的谷固醇和甲脂通過省級鑒定,甲脂產品填補了省內空白。當年,全省糧食系統綜合利用產值達到1690萬元,銷售利潤達到834萬元,米糠油產量達到1.66萬噸,米油比第一次突破0.7,居全國第二位。
1988年,全省重點推進米糠油精煉工藝技術的提升。景德鎮市油脂化工廠管式離心機連續精煉米糠油工藝通過省級鑒定。省樟樹糧油公司油化廠引進意大利日處理50噸米糠油精煉生產線投產。貴溪縣糧油加工總廠采用米糠造粒浸出制油新技術也投料試產并通過省級鑒定。通過工藝技術的提升,產品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樟樹糧油公司油化廠的精煉米糠油獲得商業部頒發的優質產品獎。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