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紅是非多。最近棕櫚油頻上頭條,不僅因為身價飛漲,還因為陷入一則嚇人的負面傳聞。
11月10日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報道稱:"一項最新研究揭示棕櫚油中常見的棕櫚酸,或增加癌癥擴散風險。"
隨后,國內外多家媒體也紛紛進行了報道,經網絡傳播不斷發酵,引發了公眾的關注。
大家擔憂的是,經常吃炸雞、薯條、方便面、膨化食品等加工食品,那幾乎不可避免會攝入棕櫚油;究竟還能不能吃,會有安全風險嗎?
11月11日,馬來西亞棕櫚油委員會MPOC立刻對《衛報》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回應,稱報道提到的研究有失偏頗,結論牽強。
這并不是MPOC第一次與《衛報》交鋒。作為一家英國老牌媒體,《衛報》以關注綠色環保著稱,長期追蹤報道東南亞棕櫚油產業擴張帶來的毀林現象。
早在2007年,MPOC就曾對《衛報》一篇報道進行過回應,該報道抨擊棕櫚油成為破壞熱帶雨林的元兇,導致紅毛猩猩等瀕危動物面臨棲地消失危機。MPOC則回應稱馬來西亞棕櫚油行業正在努力進行可持續種植和生產。
巧合的是,有關棕櫚油的負面報道被傳播,正值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在英國舉行期間(11月1日-13日),“扭轉毀林趨勢”為重要議題之一,100多國承諾到2030年結束森林砍伐,12家全球大型農糧企業也聯合承諾推出供應鏈共同行動方案。
究竟誰是誰非?作為普通民眾,我們大都不具備專業的知識背景去辨別,也看不太懂學術文獻,但大可不必被“最新研究”弄得無所適從,不停地懷疑“我是不是吃錯了”。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一天,都有無數篇科學論文發表,有許多個“最新發現”面世,媒體都熱衷傳播這些“最新發現”;甚至可能成為輿論大戰中的“明槍暗箭“。
“最新研究”并不意味“正確結論”,要用來指南日常飲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以下為馬來西亞棕櫚油委員會回應全文:
馬來西亞棕櫚油委員會(MPOC)對《衛報》2021年11月10日出版的題為“棕櫚油中發現的脂肪酸與癌癥擴散有關”文章報道的回應
脂肪酸在飲食中的存在是非常復雜。一種食物可能含有幾種類型的脂肪(固體或液態,或兩者兼有),而每種脂肪或油中的脂肪酸組成又各不相同,并且每種脂肪酸在人體內的分解也不同。在典型的日常飲食中,我們通常把脂肪作為一個整體來攝取,而不是組成脂肪的單個脂肪酸。因此,食用油脂里所有脂肪酸的影響必須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而不是單一的脂肪酸。因此,從一種脂肪中挑出一種脂肪酸,并聲稱該單一物質單獨導致或與癌癥擴散有關,這畢竟有點牽強。
事實上,棕櫚酸存在于許多脂肪來源中,如棕櫚油、黃油、橄欖油、米糠油等。然而,本文提到了一項研究(Pascual et al.,2021)僅從棕櫚油中提取棕櫚酸。但是這項研究沒有對來源于其他類型脂肪和油的棕櫚酸在口腔癌和皮膚癌細胞中的轉移進行任何比較分析。因此,這個研究對棕櫚油(及其衍生物)以外的脂肪和油中的棕櫚酸的致癌性存在漏洞。
平均來說,一個70公斤的人身上含有3.5公斤的棕櫚酸。顧名思義,棕櫚酸是棕櫚油的主要成分(占總脂肪的44%)。但大量的棕櫚酸也存在于肉類和乳制品(占總脂肪的50-60%),以及可可脂(26%)和橄欖油中(8-20%)。事實上,母乳中也含有20-25%的棕櫚酸,而且它也是大多數哺乳動物乳汁(包括牛乳汁)中的主要基質脂肪酸(Carta et al.,2017)。盡管棕櫚油中棕櫚酸的含量相對較高,但如果日常飲食中脂肪的攝入量不超過每天應攝入的60克總脂肪(占總能量攝入的30%),這意味著在一天結束時,從食物中吸收的棕櫚酸是有限的。
棕櫚油中的脂肪酸成分包括:
一、飽和脂肪:45%棕櫚酸和5%硬脂酸
二、單不飽和脂肪酸:40%油酸
三、多不飽和脂肪:10%亞油酸和亞麻酸(Omega3和6)
其實在同一項研究里也提到除了棕櫚酸之外,某些脂肪酸也可能導致癌癥。根據這項研究,不同類型的腫瘤在轉移過程中表現出特定的脂肪酸偏好。油酸–一種也存在于許多脂肪和油中的脂肪酸,雖然在口腔癌和皮膚癌的轉移中顯示出抑制特性,但在宮頸癌和胃癌的轉移中顯示出刺激特性。其實轉移可由多種因素引起,而不僅僅是脂肪酸。原發性腫瘤轉移性生長的原因是多因素的,有遺傳影響和非遺傳因素,包括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然而,這篇文章的作者只敘述了棕櫚油中的棕櫚酸,而忽略了其他因素。
此外,參考該研究的方法來看,該高脂肪西方飲食中,42%的能量來自脂肪,且是來自于棕櫚油和橄欖油。然而,該科研項目沒有顯示確切的使用量(劑量-反應關系),也沒有將“低”和“中”脂肪飲食作為比較效果的變量。與任何研究一樣,當使用的補充劑水平較高時,任何營養素都可能有毒或致癌。
因此,可以說,這項研究故意通過使用高脂肪飲食,以便提出一個偏頗的理由,將責任完全歸咎于棕櫚油。
參考文獻:
1.Carta, Gianfranca et al., 2017. Palmitic Acid: Physiological Role, Metabolism and Nutritional Implications.Frontiers in physiology,vol. 8, 902,
doi:10.3389/fphys.2017.00902
2.Gloria Pascual et al., 2021. Dietary palmitic
acid promotes aprometastatic memory via
Schwann cells. ,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075-0
首席執行官
馬來西亞棕櫚油委員會
2021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