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媒體關于“膳食棕櫚酸增加癌癥擴散風險”報道的三點意見

    2021-11-26
    摘要:

    長期食用高棕櫚酸的油脂迄今未發現有促腫瘤作用;有些媒體所宣傳的內容是失實的,夸大了棕櫚油和棕櫚酸的風險,也扭曲了油脂、脂肪酸與癌癥之間的關系。

    江南大學油脂園地

    11月10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英文名“Nature”》刊出一篇由英國慈善機構全球癌癥研究所資助的,題為“膳食棕櫚酸通過神經膠質細胞促進前轉移性記憶”(英文名為“Dietary palmitic acid promotes a prometastatic memory via Schwann cells”)的研究論文(以下稱“該文”)。“該文”作者發現,棕櫚酸可以促進小鼠口腔癌和黑色素瘤的轉移,并且在移植后仍然有高度轉移性。當日,英國老牌媒體《衛報》(英文名為“The Guardian”)立即對“該文”予以報道。隨后,科技日報、人民網、光明網等多家國內權威媒體也紛紛跟進轉載報道,經網絡傳播,不斷發酵,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

    對此,我們認為,有些媒體所宣傳的內容是失實的,夸大了棕櫚油和棕櫚酸的風險,也扭曲了油脂、脂肪酸與癌癥之間的關系。主要依據如下:

    棕櫚酸普遍存在于各種食物中,長期食用高棕櫚酸的油脂迄今未發現有促腫瘤作用

    棕櫚酸又名軟脂酸或十六烷酸,幾乎所有的食用油脂都含有數量不等的棕櫚酸。常見動植物油脂中棕櫚酸的含量(占總脂肪的比例)分別為:棕櫚油(39%~48%)、豬油(20%~28%)、稻米油(12%~18%)、玉米油(9%~17%)、橄欖油(8%~20%)、大豆油(8%~14%)、花生油(8%~14%)、芝麻油(8%~12%)、葵花籽油(5%~8%)、菜籽油(3%~7%)、可可脂(26%)等。

    畜禽肉類中棕櫚酸含量分別占總脂肪的40%~50%;大多數哺乳動物乳(包括牛羊乳)的脂肪中棕櫚酸含量也在20%~25%,其制品(如黃油、稀奶油)中含量更高;人類乳汁脂肪中也含有20%~25%的棕櫚酸。人體本身也含有比較高的棕櫚酸,平均來說,一個70公斤的人身上含有3.5公斤的棕櫚酸。

    棕櫚油中棕櫚酸含量相對較高,在東南亞、非洲等地區有上百年至數千年的食用歷史,流行病學隊列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迄今未發現這些地區人群的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比其他國家高。全球疾病負擔數據中心(GBD)的數據顯示,近5年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不到高收入國家的1/2。

    因此,棕櫚酸是一種常見的脂肪酸,存在于各種生物體內,有悠久的食用歷史,未發現有促進人類腫瘤發生的作用。

    膳食脂肪和脂肪酸符合均衡原則是國際營養界的共識

    膳食脂肪和脂肪酸符合均衡原則是世界各國營養界的共識。中國營養學會2016年發布《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每日參考攝入量(DRIs)》(2013版)中建議,成年人每日膳食脂肪供給的能量占總能量的比例應控制在20%~30%,如按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從食物中獲取的能量為2000千卡,脂肪供能比30%上限計算,每天膳食脂肪的總攝入量應低于60克,它包括了每日攝入的各類動植物食品中所含脂肪和烹飪所需的食用油。

    除膳食脂肪總量外,DRIs對每天所攝入的膳食脂肪酸的比例也有建議,其中飽和脂肪酸應少于總能量的10%,對多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量也有相應要求。

    同樣按脂肪攝入的上限計算,棕櫚酸等飽和脂肪酸的每日攝入量應少于20克,按這個量推算,每日攝入棕櫚油應少于40-50克,正常膳食中不會含有這么多的棕櫚油。

    “該文”實驗設計存在較大缺陷

    在日常飲食中,我們通常將脂肪與食物一起作為一個整體來攝取,而不是脂肪本身,更不是某一個脂肪酸。因此,在進行食用油相關營養學研究時,其中所有脂肪酸的影響必須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而不是單一的脂肪酸。“該文”將單一油脂、單一脂肪酸從膳食整體中挑出來進行機理研究無可厚非,但忽略其它脂肪酸和成分的作用,并聲稱某單一脂肪酸單獨與癌癥擴散有關,這在營養學上是不成立的,所得結論也必然是不可靠的。

    所以我們提倡,像食物一樣,食用油也要合理搭配,使脂肪酸等營養素的種類、數量有合理的比例,以發揮整體膳食的健康效應。

    //  結語 //

    一種食物及其成分對人體健康是好還是壞,關鍵在于搭配情況和攝入量。棕櫚油也好,棕櫚酸也罷,都是健康膳食的組成部分。要將棕櫚酸從飲食中排除,既不可能,也根本沒有必要,如果強行排除,可能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

    任何科學研究都是曲折前進的,很多新研究、新觀點剛發布,比較適合于在學術界進行內部討論,向大眾傳播則要謹慎。以媒體對“該文”的有關報道為例,有些媒體采用“務必讓腫瘤遠離棕櫚酸”“食用油促進癌癥轉移”等標題,引起了讀者關注,也造成了消費者恐慌。

    事實上,連“該文”作者也表示,現在談及通過膳食脂肪酸來治療癌癥轉移還為時過早,其研究結果要用來指南日常飲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2013 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89-90.

    2. Gloria Pascual et al.2021.Dietary palmitic acid promotes aprometastatic memory via Schwann cells.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075-0.

    3. Gloria Pascual et al.Targeting metastasis-initiating cells through the fatty acid receptor CD36. Nature.2017, 541:41–45.

    4. Gianfranca Carta et al.2017. Palmitic acid: physiological role, metabolism and nutritional implications.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vol. 8, 902,doi:10.3389/fphys.2017.00902.

    5. John P A Ioannidis. The challenge of reforming nutritional epidemiologic research. JAMA. 2018;320(10):969-970. doi:10.1001/jama.2018.11025.

    6. Lin L et al. Functional lipidomics: palmitic acid impair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evelopment by modulating membrane fluidity and glucose metabolism. Hepatology. 2017 Jan 10. doi: 10.1002/hep.29033.

    7. Dominik D. Alexander et al. Summary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of animal fat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Nutrition Research Reviews.2010, 23, 169–179.

    8. Asha R. Kallianpur et al. Dietary animal-derived iron and fat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in the Shanghai breast cancer study. 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8,107:123–32.

    9. Nesaretnam K et al. Tocotrienols and breast cancer: the evidence to date. Genes Nutr.2012. 7:3–9.

    10. Zhu S et al. Palmitic acid inhibits prostate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etastasis by suppressing the PI3K/Akt pathway. Life Sciences. 286 (2021) 120046 .

    11. Elena fattore et al. Palm oil and palmitic acid: a review on cardiovascular effects and carcinogenic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s and Nutrition, August 2013; 64(5): 648–659.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