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壓榨是我國油脂行業的基本盤。今年油脂行情波瀾壯闊,背后的動因是什么?行業格局發生了哪些深刻變化?如何把握產業未來發展方向?且聽大豆壓榨產業人士復盤與分析.
12月17日,大連商品交易所在線上舉辦“油脂油料行業發展透視”專題培訓,九三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史永革發表了《大豆壓榨企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主題講演。
史永革表示,對于大豆壓榨行業、企業而言,2018年以來我們國家先后經歷了中美貿易摩擦、非洲豬瘟、新冠疫情等黑天鵝事件,這些都與我們大豆壓榨行業息息相關,今年比較特殊的情況就是全球出現能源危機、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這也對我們行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可以說近年來我們大豆壓榨企業一直是在嚴峻復雜形勢下不斷前行。
當前,在國家提出的以內循環為主體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大戰略下,既有糧食自主獨立、減少外界依賴,對大豆壓榨行業帶來的挑戰,也有中國產業鏈配套更安全、百姓消費能力提升的機遇,我們要做的是順應時代、順勢而為、積極應對、防范風險,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持續走出穩健高質量發展之路。
以下為該講演的主體內容摘要:
中國大豆壓榨產業面臨的新形勢
1、全球通脹高企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實施了大尺度寬松政策。貨幣貶值與經濟刺激政策帶來的需求增長相疊加,引發大宗商品價格普遍暴漲。年初至今,能源、金屬、農產品大宗商品價格大幅飆升,從種植到運輸再到加工產業鏈成本整體抬升。
2、能源危機影響經濟復蘇
能源供需不平衡、綠色轉型激進導致化石能源生產投資不足、美國等經濟體實施寬松貨幣政策、異常氣候等因素,共同引發全球能源價格上漲。近期全球多個主要能源消費區面臨能源短缺困局,令經濟復蘇和能源安全蒙上陰影。
3、氣候沖擊不確定性增加
全球極端氣候越來越多,給大豆產業鏈帶來了一些影響。今年9月底,熱帶風暴艾達重創美灣出口設施,導致美國大豆出口量降低,供應擔憂促使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買家轉向價格更貴的巴西大豆。
南美今年播種季節和生長季仍然面臨著拉尼娜可能的影響。今年巴西大豆面積整體增加是比較確定的,阿根廷可能更敏感一些,單產更容易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使其產量降低。
4、疫情沖擊常態化
新冠疫情沖擊國內外大豆供應鏈,時常帶來與疫情相關的“價格節奏”。國內每一波比較嚴重的疫情,大多都會引起行業的特別是大豆業壓榨基差的上漲、運費的上漲,隨著疫情消退,價格恢復常態化。
隨著國家對疫情應對越來越專業化和成熟化,疫情防范的效果越來越好,預計疫情帶來的沖擊,特別是對基差價格的沖擊影響力會逐漸地降低或者減退。
5、豬肉禽肉供給增加
去年以來飼料工業增長顯著,豬飼料增長仍然第一位,但肉禽飼料躍居第二位,創歷史新高。隨著養殖業周期波動,除了豬周期,目前肉雞也形成了周期,因為供求關系發生了極大變化。
我國肉類消費超過了全球人均消費50公斤的消費量,達到了60公斤的水平,其中豬肉消費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豬肉供給是充裕的。第二方面是禽肉也多了,隨著非洲豬瘟造成豬肉產量下降后,禽肉產量明顯增長。在疫情影響下,肉類消費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豬肉消費第一次出現低于60%的現象,禽肉現在也成了一個重要補充,值得放在戰略層面來進行考慮了。
6、巴西出口占比不斷增加
2017/18年度巴西大豆產量是1.23億噸,首次超過美國(產量1.2億噸);近三年巴西產量不斷創新高,平均超過美國豆產量1775萬噸,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出口國,出口占比由先前的40%均值區間上升到均值50%的階梯。據USDA數據,2021/22年度巴西大豆產量將達1.44億噸,要比美國高出2300萬噸,那么明年巴西大豆出口也將繼續扮演重要角色。
7、非轉大豆進口來源多元化
因俄羅斯疫情導致大豆出口減少,使得國內非轉基因大豆進口渠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貝寧、烏克蘭以及埃塞俄比亞等地非轉大豆進口量較去年同期有明顯增長。
2020/2021年度,中國從俄羅斯進口非轉大豆合計57.5萬噸,去年同期是81.6萬噸;中國通過開拓其他進口渠道,增加了非轉基因大豆進口40萬噸左右,比去年同期的8.5萬噸有一個明顯的增長。目前來看非轉基因大豆進口豆源還是緊俏的,部分港口的非轉進口大豆已經被高價訂購。下一步隨著更多的非轉基因大豆進口,可能對價格能夠有所控制。
8、進口大豆壓榨產能集團化擴張
進口大豆壓榨產能經過幾年的整合后在今年如期再度增長,主要是原因在于近年來油廠壓榨利潤較好。從這個數據上來看,壓榨產能同比上年增1.5萬噸/日,預計21/22年度將再度增加2.4萬/日。
增產的形式主要是集團化的擴張、租賃或盤活原有產能、在原有產能增加壓榨線為主,各區域基本都有新增產能,主要以東北、華北和沿江地區為主。
9、全球油籽供需出現拐點
2019/20年度全球油籽減產1924萬噸,其中大豆減產2143萬噸,其他油籽整體略增;2020/21年度預計全球油料油脂繼續延續增產的格局,全球油籽產量增加2160萬噸,整體庫存有所恢復,供應由偏緊向偏松狀態轉變。
10、全球植物油庫存持續走低
世界油脂庫存下滑,庫銷比20年歷史最低。全球植物油庫存和消費比率在2014/15年達到了15.02%的歷史高位以后,最近7個市場年度呈現了連續下滑的態勢。
11月份USDA的月度報報告顯示,2021/22年度世界植物油總供應量預計增加1030萬噸,總需求預計增加1156萬噸,庫存同比減少125萬噸至2295萬噸,那么整體上來看,油脂的庫存仍處于偏緊的水平。
11、國內植物油消費結構出現新變化
新冠疫情影響下,植物油消費結構出現了替代現象,表現在:中、小包裝油脂之間,小品種油脂與低價油脂間的替代;肉類供需變化影響動物油脂和植物油間替代;豆菜、豆棕價差變化影響油脂之間的替代;低庫存推動了油脂價格整體上漲。
中國大豆壓榨產業面臨的新機遇
1、中等收入群體擴大,肉蛋奶需求強勁
隨著經濟不斷增長,城市化的繼續推進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肉蛋奶需求將繼續增長,維持強勁。
2、中國蛋白消費繼續增長
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帶來了消費升級需要,中國豆粕消費水平一直高于世界豆粕需求增率,是世界豆粕以及蛋白消費增長貢獻最主要國家。
2000年-2010年十年間,我國豆粕需求增長率維持在10%以上,近十年平均下降到4%附近。但是中期來看,中國仍將是全球蛋白以及豆粕需求的重要引擎。但我們需要關注中國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蛋白增長后續也可能會有一些變化。
3、增加和開放多國大豆進口
拓展進口來源渠道有利于保障國家供應鏈安全,對于壓榨企業而言,進口國家、品類和渠道多樣化和市場化,有利于以更好的價格采購更好質量的大豆原料,進一步優化進口資源配置。
2018年以來,國家放開了對原產于印度、韓國、孟加拉國、老撾和斯里蘭卡等東南亞部分國家的進口大豆實行零關稅;2019年放開了埃塞俄比亞、貝寧等非洲多個國家大豆進口;放開俄羅斯全境大豆進口;2020年放開坦桑尼亞國家大豆進口,中國不斷新增加和開放多國大豆進口,目前累計15國。
4、中國大豆進口格局正在重塑優化
美國大豆進口恢復商業化,大豆進口重回多樣化、市場化采購。與此同時,美國份額重回貿易戰之前的水平。
此前中美貿易爭端期間,巴西大豆進口份額占比突飛猛進,最高的時候從51%達到了74%,現在貿易摩擦逐漸過去,美豆也逐漸恢復了商業化和對華出售,份額從12.5%也恢復到37%左右,但是總體來講巴西占比還是比較高的。
5、榨利波動幅度略有收窄
2018年以來榨利波動劇烈程度降低,企業面對的風險主要沖擊來自基本面,外部大事件的沖擊也不少,但相比前兩年“多管齊下”相對波動幅度縮窄。近期榨利區間整體下移,波動也有所縮窄,壓榨行業的競爭也將更加趨于激烈。
6、豆油貢獻價值占比抬升
豆油期、現貨價格偏強運行,國內外均呈現出豆油價值在壓榨板塊中比例明顯改善的新情況,榨利貢獻比也相對明顯抬升。
由于棕櫚油的減產引起了供需不足,今年國內外油脂壓榨利潤的貢獻也再創新高,一直是主產品以豆粕為主的壓榨行業,近期油價也產生了比較高的影響,特別是近期國內又疊加了限電限產對供應端的擾動,11月份以來全國油廠一級豆油均價都達到了1萬元/噸,沿海地區主要市場一級豆油基差高的時候達到了650-700元/噸。
7、中國生豬存欄仍處于高位
生豬產能快速恢復甚至超過17年的水平,盡管面臨著存欄下降壓力,整體來看,在產業周期里的位置不算太差。
8、豆粕添比預計調增
去年四季度開始大量拍賣政策性小麥,小麥在配方中替代玉米,同時減少蛋白類的使用,豆粕配方最低在10-14%左右。目前沒有小麥拍賣,在10月底11月開始逐漸還原玉米配方,預計蛋白可增到15-17%。
中國大豆壓榨產業面臨的新挑戰
1、主產國種植成本增加
今年整體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生產資料同比漲價明顯;大豆加工行業也面臨著種植國輸入性成本增加問題。以巴西為例,巴西種子、化肥、地租以及機械費用上漲達到了20%,甚至有的達到了80%以上,其他國家也是同樣如此。
2、海運費飆升,升貼水較往年大幅提高
海運費高企,已經占到進口大豆CNF到岸價的一半以上,大大增加了進口成本;不論美國還是巴西,升貼水均已突破歷史極值,甚至超過了貿易戰時候的超高貼水水平。
3、大豆壓榨競爭繼續加劇
前面提到,大豆壓榨產能持續增加,壓榨量也在增長,20/21年度進口大豆壓榨9281萬噸,同比上年增加460萬噸,同比增長5.2%,開機率72%(300天計算),較上年略增1個點。
面對未來一段時間偏弱的需求表現,產能的增加、開機率的上升,疊加原有的產能過剩,會使供需矛盾會更加突出;同時集團化的擴張也會使產能更加集約化,利于企業集團更加聯動地控制各個區域,從而使區域間流動和價差會受到制約。
4、大豆加工成本抬升
從9月開始廣東、東北、天津、華東等地的限電及蒸汽供應對大豆壓榨行業也影響較大,部分油廠開機率持續偏低,華北、山東及華東地區開機量下滑較為明顯,截至目前大概影響了近100萬噸的產能,造成了局部供應緊張,對工廠生產也產生了較大壓力。
其中主要是限電,源于煤炭價格上漲,導致了油廠用電和用氣成本的上升,噸豆蒸汽費用上漲的幅度比較大,整體這個成本基本上每噸達到了20-30塊,還有其他的原材料,包括磷酸價格在上漲,鐵路的運費等等都助推了國內壓榨行業各類成本的增加。
5、飼料消費和豆粕消費下行
非洲豬瘟的去產能造就了生豬的超級周期,豐厚的利潤導致市場供過于求,最悲觀的時候養殖戶有賤賣仔豬的行為;導致了豬價的過山車,豬企大幅轉虧,更加注重了成本的控制,在飼料配方方面減少了蛋白應用,預計2021/22年度豆粕消費增幅進一步放緩。
6、雜粕進口放開制約壓榨行業產能擴張
2019年1月1日起我國調整部分進出口關稅,其中蛋白粕類雜粕關稅稅率從5%降至零關稅。雜粕進口放開有利于減少大豆進口,長遠來看制約壓榨企業進一步擴張產能。2021年3月15日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發布關于推進玉米豆粕減量替代工作的通知,重點要求推進用谷物和雜粕對飼料中玉米豆粕實現減量替代。
假如豆粕在飼料中的添加比例降低5%,理論上豆粕用量可以減少2000萬噸,對應可減少2500萬噸進口大豆,約占我國大豆進口的25%。
7、區域基差近期較強
近期隨著買船的一些恢復,供需緊張程度略緩,南北期現基差均走弱120元/噸左右。基差仍然南高北低,區域基差仍在220元/噸左右。
8、大豆和豆粕庫存近期維持偏緊格局
限電緩解后,開工恢復,短期供給恢復正常,但是榨利下滑和基差下跌使得油廠購買更加謹慎,買船依然緩慢且臨近采購,12-1月整體還是處于偏緊格局。
9、“雙碳”目標推動綠色發展
我國承諾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糧油行業已置身這場廣泛的社會經濟變革中。要找到邊降碳邊發展的道路,一場馬拉松式的“大考”已經到來,大豆壓榨企業在這方面也需要做好更多的準備。
從今年開始,中國進入了第二個100年,走向了世界經濟強國的發展階段。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我們國家提出了以內循環為主體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
在國家雙循環大戰略下,既有糧食自主獨立、減少外界依賴,對大豆壓榨行業帶來的挑戰,也有中國產業鏈配套更安全、百姓消費能力提升的機遇,我們要做的是順應時代、順勢而為、積極應對、防范風險,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持續走出穩健高質量發展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