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RCEP生效的消息刷屏了,這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里程碑事件。RCEP是個啥?能為糧油行業帶來什么紅利?會影響棕櫚油、大米等農產品的進口嗎?
RCEP即《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1月1日起在中國等10國正式生效,代表著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橫空出世,覆蓋全球近1/3的人口、近1/3的GDP。
RCEP現有15個成員國,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5國以及東盟10國。
降稅是RCEP的一大亮點。RCEP成員國將通過十年左右時間實現90%的商品享受零關稅。
RCEP生效當天,大批產品關稅立降為零。中國從東盟進口的椰子汁、菠蘿制品、紙制品,從日本進口的電磁爐、電烤箱等都將逐步免除關稅,更多物美價廉的商品將會進入消費者購物車。
對于國內糧油加工企業而言,RCEP也帶來了新機遇和利好,有助于搶占RCEP成員國市場份額,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來看下面兩個例子:
山東威海一貿易公司從事對韓出口起酥油業務,因起酥油加工需要從東盟地區進口棕櫚油,根據RCEP的區域累積規則,我國進口的東盟國家原產棕櫚油可以視為區域價值成分進行原產地確定,RCEP生效首年就能夠享受0.8%的關稅優惠,在第10年實現零關稅。起酥油行業利潤本來就不高,享受關稅優惠后,企業出口額能夠成倍增長。
廣西防城港一糧油公司主要從澳大利亞進口油菜籽,原料加工成菜粕后,出口至東南亞國家。根據RCEP的原產地累積規則,所售產品更易于達到關稅優惠的條件,未來不僅局限于銷售至東南亞國家,還會擴充采購渠道、銷售目標和貿易規模。
區域內的“原產地累積規則”是RCEP的一項“硬核”成果,只要產品在加工過程中實現的增值部分屬于15個成員國,且累計增值超過40%即可享受相應關稅優惠。
這一規則大大降低了商品享惠的門檻,將鼓勵生產商更多使用區域內的原產材料,為企業在RCEP區域內進行供應鏈布局帶來了新機遇。
另一方面,RCEP許多成員為農產品出口大國,隨著貿易關稅的減免降低,一些國家農業產品將以十分具有競爭力的價格進入我國市場,會不會給糧油業帶來沖擊?
RCEP成員國是世界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地,區域內稻谷、棕櫚油產量分別接近全球60%、90%,小麥、牛肉、原糖等農產品產量接近全球20%左右。
在區域貿易談判過程中,允許一些產品被列入保護,這些產品被稱為“敏感性產品”,在關稅上仍然不為零。
中國與東盟談判時,對于來自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的一些產品,包括大米、天然橡膠、棕櫚油、紙制品、部分化學品、數字電視、板材等,均被列為“敏感性產品”。如果中國對這些產品實現零關稅,會對本土產業產生沖擊和影響,因此雙邊談判允許中國對這些產品提出保留。
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方面,“敏感性產品”包括糧食、棉花、植物油、糖等,中方未作關稅減讓,以減少對國內市場的沖擊。
因此,棕櫚油、大米等敏感性糧油產品并不在RCEP零關稅范圍內,仍設有關稅保護,以確保國內糧油產業發展。
RCEP生效后,我國農產品進口量擴大的主要是:澳大利亞、新西蘭的牛羊肉、乳品,東盟、日韓的熱帶水果、加工休閑食品等,這些產品正是我國滿足消費升級所需求的。
同時,RCEP的實施將為我國農業對外投資帶來機遇。
東盟國家大幅壓縮涉農業投資領域的限制措施,如泰國取消了禁止外資進入大米種植、牲畜飼養、蔗糖加工等領域的規定,允許乳制品制造、淀粉產品制造、通心粉制造等行業外商獨資;越南取消了對外資從事水產品加工、植物油加工和乳品加工需使用本國原材料的限制等。
這有利于中國農業企業走出去,對我國提升在產業鏈的市場地位和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RCEP是我國入世20年來的又一次全局性貿易開放,可以把中國制造業的供給優勢,進一步釋放到合作區域中,從而帶來雙贏的局面。
對于糧油加工企業來說,應抓住協定降稅優惠,從原產地累積規則中挖掘擴大中間品生產和進出口貿易的機遇,承接棕櫚油、菜籽等跨境加工產業轉移;積極謀劃區域內產業鏈價值鏈布局,緊跟國家戰略、緊扣主營業務,從更高層次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