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lcn油訊
突如其來的俄烏沖突,給已經燙手的食用油價格火上澆油。
4月8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3月全球食品價格創下紀錄新高,其中植物油價格漲幅高居首位。
俄烏沖突導致葵花籽油報價大幅上漲,這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將棕櫚油、大豆油和菜籽油價格等其他食用油的價格推至新高。
商品研究公司Mintec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全球葵花籽油價格較去年同期大漲44%,菜籽油價格年增72%,大豆油價格上漲41%,棕櫚油價格上漲61%,均創下歷史新高。
俄烏沖突重擊了全球植物油供應鏈,是導致近期油價飆升的關鍵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
食用油價格究竟為何持續上漲?俄烏沖突對全球植物油市場產生了哪些影響?未來國際食用油價格將走向何方?

全球食用油價格為何不斷創出新高
實際上,在2月24日俄烏沖突爆發之際,全球食用油價格仍處于持續兩年之久的上升通道。
究其根本,在于全球植物油產量難以跟上不斷增長的消費量。
一方面,植物油普遍被用于烹飪和食品加工原料,隨著世界人口增長,其需求量穩步上升。
過去十年中,全球植物油產量平均每年增長570萬噸,2020/2021年度預計達2.06億噸;相比之下,消費量增幅更大,平均每年增長達620萬噸,2020/2021年度全球消費量估計為2.04億噸。
另一方面,旨在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的可再生燃料政策,正在消耗越來越多的植物油供應,造成食物和燃料之間的競爭。
歐洲種植的50%-60%的油菜籽和進口的60%棕櫚油都用于生產生物柴油;美國42%的大豆油用于生物柴油生產;印尼堅持B30生物柴油計劃,要求柴油必須摻混30%的棕櫚油。
由于政府補貼和強制規定,生物燃料生產約占全球植物油需求的15%左右;隨著各國不斷新建的生物燃料工廠投入使用,這一比例可能還會增加。
確切而言,此輪食用油漲勢始于2020年5月。
這一年,油籽主產國紛紛出了“狀況”,全球植物油產量增長顯著放緩,這為供應短缺和價格上漲埋下了隱患,目前這些問題仍困擾著市場,包括: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發導致棕櫚油生產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出現勞動力短缺和出口中斷,這兩個國家加起來占世界棕櫚油產量的85%。
2021年,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等大豆主產國在經歷嚴重干旱后出現減產;干旱也導致最大油菜籽生產國加拿大的油菜籽產量下降了35%;而2020/21年度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葵花油產量總計下降了16%。
通常而言,全球農產品市場每5到7年就會經歷一次巨大的供應沖擊,但在過去10年中,干旱、洪澇等極端氣候更頻繁地影響農作物收成。
“庫存與消費比”是衡量市場供應能力的重要指標,荷蘭合作銀行分析師表示,全球植物油市場的“庫消”比已連續下降了8年,從2015年的約16%,即相當于58天的供應量,下降到2022年的約12%,相當于44天的供應量。
2022年預計豆油的這一指標將達到自2014年以來的最緊張水平;對于棕櫚油而言,這一指標將到達五年來的最緊張水平。

俄烏沖突對全球植物油市場的影響
俄烏沖突令黑海地區的商品出口中斷,包括葵花籽油,這加劇了人們對市場供應的擔憂,推高了全球植物油價格,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烏克蘭是葵花籽油的最大出口國,年出口量約500-600萬噸,占世界葵花籽油出口量的一半左右;俄羅斯位居其次,這兩個國家占全球葵花籽油出口量的近80%。
有機構預測烏克蘭可能約有300萬噸的葵花籽油出口量,由于港口和壓榨廠關閉而受阻;而今年春季烏克蘭向日葵的種植面積,可能只有正常年份的一半。
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出口國之一,沖突還推高了化肥生產的關鍵原料--天然氣的價格,從而進一步推升了化肥價格。
而全球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巴西,正是俄羅斯化肥的最大買家。隨著化肥持續短缺,大豆等農作物面臨歉收的風險。
預計這場沖突對植物油供應端產生的影響將持續到2023年。
雖然葵花籽油通常只占全球植物油消費量的10%左右,卻是歐盟及包括土耳其、伊朗和埃及在內的中東和北非國家植物油的重要來源,主要用于包裝油和食品加工行業。
進口國往往通過改變貿易模式和消費習慣來應對價格上漲。
亞洲和歐洲的葵花油進口國轉向大豆油、棕櫚油、菜籽油等其他替代油脂;而各國食品制造商不得不適應新境況,嘗試更改產品用油配方,這將帶來消費者用油習慣和口味的改變。
高價格是也是生產者種植更多作物的重要信號。
阿根廷和美國農民都打算提高向日葵的種植面積;
全球最大的食用油進口大國印度正在考慮采取措施,擴大油菜籽、向日葵甚至油棕等油料作物的種植面積,以提高食用油產量,逐步擺脫進口依賴;
中國是第二大植物油進口國,將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通過多油并舉、多措并施,爭取食用油的自給率能夠有較大的提高。

國際油價將走向何方?
全球植物油供應緊張狀況持續至今,目前還看不到馬上能緩解的跡象。
隨著俄烏沖突結束可期,市場目光正聚焦于去冬今春各產地國的收獲與春播情況,能否豐收豐產是決定未來食用油價格的關鍵因素。
阿根廷是全球最大的豆油出口國、全球第三大大豆出口國,以及排名第三的葵花油生產國。現在剛剛開始收割大豆,向日葵的收獲將在未來兩周內結束。
如果阿根廷的收成好于預期,將有利于提振世界植物油的庫存。但近期阿根廷政府提高了出口稅,這意味著豆油的供應成本將隨之提升。
巴西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大豆收割已接近尾聲,預計產量同比下降8-10%左右,減產已成定局。
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棕櫚油產量預計將回升;但降雨及潮濕天氣有滯后影響,可能在未來幾個月繼續壓低棕櫚油產量。
加拿大是最大的菜籽油生產國和出口國,農戶將在5月份播種油菜籽;如果不再遭遇類似去年的干旱天氣,今年加拿大菜籽產量有望恢復到常年水平。
全球大豆供應的焦點正轉向美國,農戶們也將在5月開始播種。美國農業部預計,今年美國大豆種植面積將創歷史新高。但若因天氣等因素導致產量不及預期,價格重心還將走高。
總而言之,在過去十年中,全球植物油產量難以跟上消費增長的步伐;這一趨勢仍將持續,部分原因是生物燃料用量不斷增長。
在近兩年的時間里,全球植物油市場經歷了價格急劇上漲和供應緊張的局面,俄烏沖突進一步加劇了緊張局勢,并引發全球植物油貿易流及消費習慣的改變。
今年主產國新季油料作物仍面臨天氣等不確定性風險,在當前庫存低位的前提下,各品種產量容錯率均較低;任何有關減產的風吹草動都可能刺激緊繃的市場神經,導致價格波動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