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川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來,疊加美元流動性、地區沖突等因素,全球農產品(價格已經處于196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可以講,當前全球農產品價格是歷史性的。
正因為如此,全人類今天都格外重視糧食安全,面對這一問題,相當數量的人群持悲觀情緒,但是也有相當數量的人群持樂觀情緒。這兩種情緒的博弈就形成了當前的期貨價格。在過去的一段時期內,伴隨著俄烏沖突從爆發到持續,全球農產品價格也從歷史頂點逐步回歸。以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小麥價格為例,2022年3月8日出現歷史最高價為每噸500美元,但是到5月7日已經降至每噸400美元。如果說期貨價格是情緒的反映,那么顯然積極情緒在市場中更勝一籌。
農產品價格勢必逐步回歸
當今時代,無論悲觀還是樂觀,顯然都是由基礎事實作為支撐的。盲目情緒固然不會消失,但是注定不會長期存在,畢竟市場會一時失靈,但不會一直失靈。根據FAO預測數據,2021/22年度谷物產量為28億噸,而2019/20、2020/21年度谷物產量分別為27.2億噸和27.8億噸。不僅如此,在過去的三年中,全球油脂油料、食糖、肉類、奶類都在增產。盡管當前俄烏局勢的不確定性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悲觀情緒,但是并未對全球農產品供需造成結構性影響。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農產品歷史高價的刺激下,農業增產的潛力將會有效釋放,未來農產品價格勢必逐步回歸。
20世紀60年代的綠色革命以來,全球糧食生產能力大幅提升,極大地緩和了人與自然的矛盾,也帶來了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盡管受到疫情影響,全球面臨饑餓人口增長了接近1億人,但是從歷史發展來看,當前糧食安全形勢獲得了很大的改善。
實際上疫情的負面影響并非來自農業產出,而是來自全球治理的紊亂,例如貿易秩序、地緣政治、經濟局勢等。最直接的例證如俄烏沖突以來,西方國家升級了對俄羅斯制裁,使得相當體量的糧食貿易無法履約;再如,此前立陶宛限制白俄羅斯鉀肥過境運輸……類似情況,對全球糧食安全帶來破壞性影響。全球并不缺糧,只是秩序紊亂以后,就使得資源配置出現偏差,從而導致“缺糧”。
資源錯配帶來的“缺糧”推動了全球糧價上漲,使得很多依賴農產品進口的發展中國家,甚至于傳統的農產品出口國,都卷入了饑荒焦慮。埃及、黎巴嫩因為糧價上漲增加了進口成本,推動了國內通脹,使得原有的國內矛盾進一步加劇。整理公開報道信息,過去一段時間里,全球有35個國家和地區實施不同水平的農產品出口管制措施。例如,3月13日,阿根廷政府宣布立即暫停豆油和豆粕的出口許可;4月22日,印尼宣布從4月28日起停止出口所有食用油和棕櫚油原材料。從理性角度來看,近期對農產品進行出口管制的國家和地區,在全球農產品市場中的地位和影響有限,包括俄羅斯。
農產品價格高位運行具有階段性
在一般印象中,俄羅斯地大物博,是天然的農產品出口國,實際上,俄羅斯直到2019年才實現了農產品的凈出口,此前俄羅斯一直是農產品凈進口國。所以俄羅斯及相關限制農產品出口的國家,自身也面臨糧食安全的供應風險,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不得已采取限制農產品出口的措施。只不過,類似信息容易加劇全球恐慌,形成惡性循環。
所幸的是,全球農產品市場的惡性循環不可能無休止進行下去,正如擊鼓傳花的游戲,最終會在某個時點結束。無論是創紀錄的高價刺激了農業生產,還是抑制了農產品消費,市場一定會在某個時點重新獲得回歸。此時,往往會伴隨地緣格局的緩和,理性思考會繼續主導人類發展,農產品價格將會回歸到合理水平,比如說“有效率的成本+社會平均利潤”。無論是上世紀60年代以來,還是工業革命300年來的發展,其間無論發生過多少曲折,但是在整體上,農產品價格保持了持續下降,成為人類進步的重要物質基礎。
目前,全球農產品和大宗商品價格維持高位,并可能將維持一段時間。但是有理由相信,這種高位在歷史中并非常態。需要看到,此前有35個國家和地區宣布的農產品出口管制措施,更多的是臨時性策略。比如,4月25日,印尼澄清禁止出口的是精煉棕櫚油,而非毛棕櫚油。農產品高價與其說是全球糧食安全心理恐慌的一個現實投影,不如說是人類進步過程中所必須支付的試錯成本。
單純依靠國內農業生產,已可確保糧食安全
反觀中國,得益于長期在糧食安全方面的積累,盡管當前全球農產品價格處于196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但是國內農產品供應充足,食品價格保持穩定,與世界其他地區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對此可以從基本面和技術面兩個維度進行解釋。
從基本面來看,糧食安全始終是黨和政府關心的戰略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面積、產量不能掉下來,供給、市場不能出問題”。202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6.83億噸,人均糧食占有量483公斤,遠超國際標準人均400公斤的水平。除此之外,中國生豬養殖已經從非洲豬瘟疫情中完全恢復,2021年肉類產量為8887萬噸,同比增長16.3%;其他諸如蔬菜、水果更是創歷史紀錄。
從技術面來看,盡管當前地緣形勢十分緊張,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恐慌情緒,使得農產品市場上的負面情緒不斷放大,例如巴西暴雨、加拿大干旱、印度高溫等。但是無論何種負面情緒,都會認真考慮中國糧食儲備因素,這一點此前也被很多境外機構反復炒作。從研究角度,我們并不主張儲備多多益善,但是面對當前糧食市場的波動和信息炒作,必要的糧食儲備規模完全可以燙平信息失真,錨定農產品價格。
從中國來看,當前糧食安全來之不易。當然,從世界來看,農產品供需的新平衡將會很快形成。每個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加總到全社會有可能未必如此,所謂個體理性導致集體不理性,這種錯誤需要在發展過程中得以糾正,“否定之否定”形成了螺旋式上升。所以,居安思危之下也不必過度焦慮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