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證券
總述
2022年1月,農業農村部發布《“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油菜籽20%的擴種目標在七大核心農作物(稻谷、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糖料)中“拔得頭籌”。《規劃》提到,未來長江中下游將是油菜擴種的主要區域,充分發揮油菜不與糧爭地的優勢。選育包括低芥酸低硫苷、高產高油高油酸在內的宜機化品種。2021年一號文件、2021年中央農業工作會議中都曾著重強調,擴種大豆和油料,見到可考核的成效。
菜籽油是全球僅次于豆油的第二大植物油,我國自給率約為70%,在華中、華南、華東、西北、西南擁有廣泛的消費基礎,這些區域覆蓋了國內經濟增速較快的主要省份。本文對菜籽油產業鏈進行了詳細介紹,并對上下游的競爭格局進行了刨析。
我們判斷,在政策扶持、消費區域特征、健康升級的背景下,菜籽油消費總量、小包裝化率會繼續提高,競爭格局也將優化,行業內的頭部企業將直接受益。
菜籽油產業鏈概述
菜籽油產業鏈上游為油菜籽的種植,中游進行菜籽的收購加工,通過壓榨或浸出精煉成油,罐裝后進入終端銷售渠道流通,主要滿足餐飲食用需求、化工業需求及養殖需求。
上游:油菜籽種植
油菜為一年或越年生草本植物,一般株高約30-90厘米,花瓣為黃色或淡黃色。油菜籽是油菜長角果的小顆粒球形種子,每個角果一般有10-20粒油菜籽。油菜籽中油脂的含量為37.5%-46.3%,每噸油菜籽可出產600公斤左右菜籽粕和400公斤左右的菜籽油。
全球油菜籽主產區概況
目前全球油菜籽前五大主產地分別是加拿大、歐盟、中國、印度以及澳大利亞,其合計產量占比全球總產量的85%。近年來,俄羅斯、烏克蘭產量也呈顯著抬升之勢。天然的地理優勢以及遼闊的待開發土地為油菜籽的種植提高了良好基礎。
(一)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籽生產國和出口國。菜籽生產主要分布在艾伯塔、薩斯喀徹溫及馬尼托巴三省,少量分布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安大略省。三大主產區的種植面積占加拿大總油菜籽種植面積的99%。
(二)歐盟是世界第二大油菜籽生產地區,油菜籽大多用于生物柴油的發展。歐盟最大的油菜籽生產國是德國,占總產量的25%,其次是法國和英國,分別占比24%、12%。
(三)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大油菜籽生產國,主要種植區域在四川盆地及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四川,湖北,湖南三省占據全國油菜籽總產量的半壁江山。近幾年,我國油菜籽價格呈上漲趨勢,農戶種植積極性明顯提高。
(四)印度也是油菜籽的生產大國,其中拉賈斯坦邦,中央邦,哈里亞納邦和北方邦占據了全國近八成的產量。印度生產的油菜籽極少出口,主要自產自銷。
(五)澳大利亞油菜籽種植主要分布在西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2020年中國對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大麥征收逾80%的關稅,在此之后澳大利亞農民轉向種植油菜籽以彌補大麥的損失。在大麥價格持續被壓低的情況下,預計澳大利亞農民未來幾年將增加油菜籽種植面積。
受氣候差異影響,全球各地區的菜籽生長周期也呈現差異化,主要分為冬播菜籽和春播菜籽。春播菜籽即春夏季種植,秋冬季收獲;冬播菜籽則恰恰相反。具體來說,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在春季種植,歐盟和印度則生產冬菜籽,中國、俄羅斯、烏克蘭兩種菜籽均有分布,但以冬播為主。
USDA在2022年5月的供需報告預計,22/23年度全球油菜籽的產量將達到創紀錄的8032萬噸,同比增加12.8%,歐盟與加拿大的產量回升是推高全球產量的主要原因,去年受干旱重創的加拿大油菜籽產量預計同比增加58.7%至2000萬噸。
油菜籽作為重要的食用油及生物柴油來源,始終是各國大力鼓勵種植的作物。在人口增長、碳達峰目標、耕地面積約束等綜合背景下,未來油菜籽產量的提升將更多集中在單產的提升。
中國油菜籽進口情況
我國的油菜籽油消費從自給自足轉變為進口依賴。油菜籽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是油脂加工的原料,國產油菜籽一般為非轉基因菜籽。國內油菜籽壓榨產能伴隨需求的增加迅速擴張,當前國內油菜籽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加工需求,且國外油菜籽更具價格優勢,導致進口油菜籽規模較大。
海關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油菜籽進口數量為264.64萬噸,占油菜籽總消費量的28.5%左右。
加拿大是我國油菜籽主要進口國,2021年中國從加拿大進口油菜籽的金額為143691.1萬美元,占總進口額的93%,其次分別為俄羅斯及澳大利亞等。
因多次從加拿大進口的油菜籽中檢出有害生物,中國海關于2019年3月1日取消了加拿大最大油菜籽公司理查森國際公司對華出口資格。同年3月26日,中國海關總署撤銷了第二家加企威特發公司向中國出口油菜籽的許可證。
隨后兩年,我國菜籽進口量出現萎縮,大部分加工企業面臨無米下鍋的局面:國營壓榨產能開工率逐步走低接近停滯,少部分民營及外資產能利用率維持間歇式高位,享受行業高利潤。2022年中旬以來,加拿大的油菜籽進口逐步恢復常態。
中國油菜籽主產區概況
國內油菜籽種植產區分為冬油菜和春油菜兩大產區。冬油菜種植區域主要集中于長江流域,春油菜種植區域集中于東北和西北地區,以內蒙古海拉爾地區最為集中。冬油菜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90%以上。
2020年國內油菜籽產量前五省份分別為四川、湖北、湖南、安徽和貴州,均位于長江沿岸。
中國油菜籽種植面積和產量分析
2012-2015年我國油菜籽播種面積略有下降,到2016年油菜籽播種面積下降至6622.81千公頃。2016-2020年油菜籽播種面積呈現波動變化,到2020年中國油菜籽播種面積上升至6764.71千公頃。
2016-2020年中國油菜籽產量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18年油菜籽產量漲幅較低,主要是受到2018年油菜籽播種面積下降的影響。2020年中國油菜籽產量上升至1404.91萬噸,同比上升4.19%。
政策補貼力度加大,帶動油菜籽種植規模擴張。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在長江流域開發冬閑田擴種油菜。未來,隨著大力開發冬閑田、推廣油稻輪作、擴種南方冬油菜,油菜種植面積和產量將持續增長。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到2025年,我國油菜籽種植面積有望達到1.2億畝左右,產量達到1800萬噸。
中游:油菜籽加工
油菜籽通過壓榨法(物理壓榨,從油料中榨取油脂)或浸出法(化工原理,用食用級溶劑從油料中提取油脂)得到菜籽毛油,其中菜籽榨油后的副產品為菜粕,主要用途是作為飼料蛋白原料,尤其在水產養殖方面,菜粕的添加量達到30%-40%。
我國油菜籽加工行業特點
長江流域既是油菜籽的主產區,也是菜籽油的主要加工區,長江沿岸各省菜籽油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
國內進口菜籽壓榨工廠主要分布在福建,兩廣及華東地區。我國商檢部門規定進口油菜籽只能進入我國部分沿海非主產區,并且就地加工,不得轉售。國內也可直接進口毛油,不可食用的毛油經過脫酸,脫色,脫膠,脫臭,去除水分,雜質等一系列工藝后變成為可供直接食用的精煉油。
目前國內初步形成“東油西送”的產業格局,以滿足中西部地區菜油消費需求。
我國油菜籽加工行業亟待整合:
(1)布局分散,加工主體眾多,以中小企業為主。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存續的菜籽油加工企業超過1萬家,注冊資本在100萬以下的企業超過8000家,1000萬以上的菜籽油加工企業為514家。
(2)行業內低端產品較多,利潤相對較低。大部分中小企業設備落后,勞動生產率低,油菜籽加工技術總體水平仍屬初加工范疇,深加工水平較落后。
(3)菜籽油行業未來逐漸向高端化、小包裝化、品牌化方向發展。隨著食品安全監管政策趨嚴,消費者健康意識提高,品牌形象好、產品質量高的龍頭企業競爭優勢將逐漸明顯,能夠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未來菜籽油細分行業中企業間的聯合、兼并、重組等會更加頻繁,有利于淘汰落后產能,促進資源整合,推動油菜籽加工業向規模化、大型化、集團化發展。
國內菜籽油價格
菜籽油是國際化的大宗商品,與豆油、棕櫚油形成價格聯動。國內外期貨市場是油脂油料的定價中心,期、現貨市場聯動緊密。
油脂在供給、需求上具有明顯季節性,使得菜油價格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波動特征。5-6月新菜籽上市,菜油價格開始回落。7-9月菜油供應增多,菜油價格行情最低。9月底價格開始攀升,10月份往后菜油價格行情進一步上升,12-次年1月,價格逐漸攀高,并保持高價到新菜籽上市。
下游:菜籽油的流向---食用或工業
菜籽油與棕櫚油、大豆油并稱“世界三大植物油”。除了用作食用植物油外,也可用來生產生物柴油,還可應用于化工、輕工等眾多工業領域。
我國菜籽油以食用為主,主要分為大、小包裝油與散油(食品加工企業)。
中短期看,三大植物油的消費除了受到絕對價格影響,還受到油脂間的相對價格影響。長期看,口味、健康屬性、經濟發展等因素決定了不同油脂的消費趨勢,近年來調和油的消費占比逐步降低,純種油更受消費者青睞,特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油種,如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
菜籽油分類:最新菜籽油國家標準從兩個維度出發對菜籽油進行分類:
按加工程度不同分為菜籽原油和成品菜籽油;按油菜籽中油的芥酸含量分為普通菜籽油和低芥酸菜籽油。
成品菜籽油質量等級:我國依據精煉程度將菜籽油分為四個等級。精煉程度越高級數越高。我國菜油的加工、貿易、儲藏和消費以四級菜油為主,占菜油現貨貿易量的80%以上。
國內小包裝食用油市場基本情況
中國食用油的消費結構中,食用植物油占據主導地位。食用植物油按照包裝方式,可劃分為散裝油、中包裝食用油以及小包裝食用油。近年來,隨著國家關于限制散裝油銷售相關法規的不斷出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費升級趨勢顯現,小包裝食用油消費量逐漸上升,占據著食用油市場的主要地位。
從消費渠道來看:小包裝食物油的銷售渠道以大賣場和超市為主。以2020年為例,中國小包裝食用植物油在大賣場和大小超市的銷售比重達80%。其中,大賣場銷售比重達15.8%,超市銷售比重達63.7%,小型超市、電商平臺銷售比重分別為15.6%、4.9%。
從國內小包裝食用植物油競爭格局來看:益海嘉里(金龍魚)的市場份額占據絕對優勢地位。2020年,益海嘉里(金龍魚)的小包裝食用植物油市場份額高達38.5%,位列全國第1;中糧集團以15.1%居其次,魯花集團占比為6.8%,排名第三。
分品類來看:根據歐睿國際數據,2020年中國食用油消費量由大到小依次為,豆油和調和油(42%)、菜籽油(11.2%)、玉米油(10%)、葵花籽油(7.4%)及其他油品(注:以2020年消費量占比為例)。近五年來,豆油和調和油消費量占比逐漸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橄欖油等高端純種油品增速較快。
菜籽油消費市場競爭格局
相對于豆油、花生油,菜籽油市場還處于群雄逐鹿的狀態,頭部品牌的市占率水平并不高。我國三大植物油龍頭—金龍魚、福臨門、魯花,采取多油品布局,主打某幾個品類為主的策略。菜籽油市場暫未出現絕對龍頭。根據我們產業調研,菜籽油市場CR3的市占率不足15%,地方性品牌魚龍混雜,還有大量并不符合衛生標準的民間小榨廠存在。
我們認為,隨著行業洗牌和消費升級的需求,產業鏈完善的頭部企業將直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