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銷
據最新消息,京喜事業群將被拆散,涉及京喜拼拼、京喜App、京喜通等多個業務版塊。前些月,京東旗下京喜拼拼就被曝出,多地業務全面退市,僅保留北京、鄭州的部分業務。
作為之前曾一度覆蓋20余個省份的京喜拼拼,并在其集團內部被寄予厚望,如今看,正轟然倒塌……
2019年下半年,曾有業內人士這么形容社區團購: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然而,三年后的今天,我們依舊可以用這一段延續形容當下的社區團購。
京喜拼拼、美團優選、興盛優選、多多買菜、淘菜菜等,都不約而同地進行著不同程度的撤城、裁員、收縮、降本……
社區團購到底行不行?
幾乎所有留下來的社區團購平臺都在強調著降本增效、質量增長、單點盈利,似乎都在強撐著,不優化、不調整就頂不住了。
毫無疑問,社區團購即將進入下一輪的“休眠期”,退下來了。沒有了聚光燈,日漸消退。也正值這樣的時間節點,我們停下來反思,社區團購到底怎么了?為何出現,為何停滯,又要走向哪里?
社區團購的前世今生
今天的社區團購競爭,如果放在兩年前,估計誰也想不到會呈現如此的市場格局。
2020年7月,美團才宣布成立“優選事業部”推出“美團優選”業務,正式進軍社區團購賽道,并在山東濟南上線測試。
2020年8月31日,拼多多旗下“多多買菜”正式在武漢和南昌上線。
還有一位重要選手,雖然現在已經“陣亡”,但在過去的兩年里,可謂聲勢浩大。2020年的6月,滴滴入局社區團購消息傳出,“橙心優選”在成都上線。彼時,滴滴表示,和跑腿、貨運等類似,橙心優選只是對新業務的嘗試探索之一。
3個月后,補貼大戰正式拉響,“雞蛋1.99元6枚、胡蘿卜0.86元一斤、韭菜0.99元一斤,新人下單還有單筆40返40紅包”。
投入不設上限,這句話也時常被拿出來唬人。
以2020年夏天(678月)為界,前后的社區團購歷史,可謂天差地別。
2016年-2018年,彼時,社區團購才剛剛出現,新模式業態探索。
2018年-2019年,區域的社區團購涌現,資本助力,巨頭關注。
據統計,2019年社區團購共發生了17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額為83.4億元。巨頭們開始關注并以不同的姿勢小步入場。
阿里盒馬鮮生下的“盒社群”,京東上線的小程序—友家鋪子;蘇寧易購宣布在蘇寧小店上線社區團購業務;拼多多通過投資“蟲媽鄰里團”入局社區團購;騰訊投資興盛優選,加碼社區團購賽道。
一邊是巨頭關注,上線測試,投資加碼;而另一邊,2019年下半年,社區團購平臺也開始充斥著關停、撤城和轉型。典型的松鼠拼拼被爆出全國裁員到底,小區樂爆出全面撤出鄭州市場……
當所有人都以為社區團購在2019年進入深水期,到了下半場。曾有人說“當前的社區團購危機四伏,團長要掙錢,平臺要利潤,消費者要便宜,利益在哪里?社區團購已經進入尾聲,要么轉型要么死亡……”
本以為戰斗結束,誰知這才只是社區團購1.0版本。
2020年初,疫情的出現,讓更多巨頭關注到了“預售制,次日提”模式的價值,以及價值背后的用戶、流量、規模。
隨即,正如剛剛所描述的,經過半年的調研探究后,美團、滴滴、拼多多深度入局。巨頭一參與,前面的社區團購發展都不算數。
2020年6月到2022年6月,兩年時間,社區團購可謂是風云變幻。沒有邏輯可言,沒有規律可說,沒有專業可講,反正就是投入、投入、再投入!
2020年-2021年,巨頭正式入場,全國蔓延,補貼大戰。2021年-至今,巨頭關停離場,業務收縮,保命精耕。
潮起潮落,再潮起再潮落。
雖然潮起的原因不一,出發點不一樣,但潮落的原因都是驚人的相似。昨天的歷史,今天的教訓都在告訴我們,社區團購是一門零售的生意,是一門供應鏈的生意,需要“彎著腰撿鋼镚兒”。
社區團購,全線進入休養期
回歸本質,社區團購不是一場資本戰,也不是一場流量戰。過去巨頭們入局社區團購,事實上,不是沖著社區團購本身,而是高頻的消費場景入口。高頻消費的背后,是巨大的流量。
在互聯網人眼里,流量便意味著一切。
然而,所有人對社區團購的高估,當真正實踐后發現,都是低估了。更別說,從一開始就低估社區團購的難度。
社區團購低估的不是商業模式門檻、用戶運營促銷、復制擴張開城。低估的是,供應鏈履約交付,品類組合設計,社區社交關系。
高度分散、非標、低開發程度的生鮮商品,常溫、冷藏、冷凍不同需求的倉配基礎設施,這背后都是要基于本地,而非全國的一整套供應鏈體系。
穩定的生鮮需要成熟的冷鏈供應。社區團購的冷鏈從來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成本問題,低價生鮮,無法支撐背后的倉配成本。
據相關報道,美團25億投入冷鏈和自動化,多多提供無息貸款幫助網格倉建設冷鏈,但現實情況,很多網格倉建設冷鏈后并未使用,依然用干冰和物理冰袋降溫。
理想狀態是:集中采購,減少交易流程,繼而提升效率。但對生鮮品類而言,根本無法做到集中大規模采購,運輸損耗,價格波動,種植分散等等。很難在短時間內真正意義上實現規模效應。
京東2007年開始自建物流,迄今投入超過1000億,建設超過1200個倉庫和32個亞洲一號分撥中心,雇傭了26萬名員工。即使到今天,京東能做到全國多數地域的覆蓋,但在生鮮類目上,僅僅是在局部。
這足以可見,背后的高難度和長周期。
事實上,社區團購這門生意,從一開始就是一場長周期的持久戰,而非像外賣、打車一樣,干一仗結束,輸贏高低,即可分曉。
當資本入局,巨頭進場,兼并整合,這些互聯網玩法出現時,我們反而忘了社區團購生意的背后本質。想著不是生意本身,而是看誰投入多,誰開城多,誰訂單多……
時間回到2020年,如果沒有新冠疫情,沒有巨頭的加入,可能社區團購賽道已經走向了正軌,回到社區生鮮O2O這個邏輯里。
甚至在想滴滴、美團、多多們的出現,并沒有在引領這個行業,反而是把這個行業帶偏了。看的不是為用戶帶去的價值,解決用戶的痛點,而是流量、流量、流量。
總結
從2008年-2014年的千團大戰,到2014年-2018年的外賣大戰。或許我們看慣了,資本涌入,燒錢補貼,培養用戶行為,寡頭競爭,五進三,三進二。這是標準的互聯網邏輯,但社區團購不是互聯網。
或許“社區團購”這個名字一開始就叫錯了,誤導了很多人,不應該叫社區團購。如果從一開始就叫社區零售,社區服務,社區生鮮,社區電商……可能行業的巨頭們就不會那么急功近利了。
讓社區團購歇歇吧,多點時間思考,用戶的需求、商品的結構、倉配的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