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期貨
我們此前有個重要的判斷——當下疫情系統性地改變著商品需求,2022年9-10月將成為檢驗生鮮商品供應定價影響力的關鍵窗口。蘋果和花生都遭遇了非常重大的種植面積或產量損失。
重要性感受:
1、在全球化的末尾花生進口蔚然成風,原本自產自銷的花生定價權正在外移
2、高種植成本一度成為花生面積擴張的關鍵阻力,如何避免其重蹈國產菜籽覆轍成為重要挑戰
3、油用花生定價以花生油-油廠榨利形成錨定,而花生油溢價轉弱或成為新一輪去利潤的多米諾
資本過剩和工業化的擴大生產是花生油溢價瓦解的初始驅動。
為進一步逐利,資本繼而以挖掘低出油率和營養學賦值的策略,進一步在椰子油,核桃油上布局以挖掘稀缺性供給,是淋漓盡致的內卷表達,而這一切均符合初級加工制造業因低門檻而薄利的內在規律。
在更宏大的敘事背景下,逃離城市倦怠,追索記憶是消費者為農產品溢價付費的重要原因,老一代城市移民的鄉村記憶退潮的不可逆將帶來花生油溢價的更進一步瓦解,挑戰也正在開啟。
01-我國花生進口2022年雖有減少,但產業鏈已經高度繁榮
數據來源:Wind, CFC農產品研究
由于花生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人口紅利增長階段,花生產品曾憑借其價格和數量的雙重優勢,成為我國油料作物中為數不多的常年保持貿易順差的農產品,同時也是我國在國際市場中唯一具有競爭優勢的油料作物。
2014年之前,我國幾乎不進口花生,從2014年開始我國花生進口量呈現穩步增長態勢,并逐漸往全球最大的花生進口國方向發展[6]。在以往全球花生貿易格局中,歐盟、印度尼西亞一般作為世界前兩大花生進口地區和國家,印度、阿根廷、美國和中國是傳統花生出口國。
2022年1-6月我國花生進口(含花生油折果)73萬噸,去年同期170萬噸,這一度成為今年花生多頭交易的重要題材。今年進口量偏低主要受到海外植物油價格緊缺,甚至高企的影響,非洲蘇丹和塞內加爾等國植物油短缺,而替代品棕櫚油價格持續上行,因此花生價格走高顯著,而我國國內植物油價格漲幅持續低于海外,間接造成了花生進口貿易的內外價格倒掛,阻礙了花生進口。
但長期看,油用花生進口趨勢難以改變,整個產業已經在海外做了充分的人力及渠道部署,天津和青島港口倉儲及物流建設已經高度發達,且國內頭部壓榨企業已經著手大量使用進口原料。我們理解未來花生年進口量(含花生油折果)或常年超過200萬噸。相比之下,2017-2019年間進口均值僅120萬上下。
值得提出的是,2021年中國自非洲進口量起飛之后,中國需求一度成為非洲各國開疆擴土種花生的激勵。突出的例子是,塞內加爾商務部表示為了滿足中國花生進口需求,計劃在2025年將花生產量提升至500萬噸,而該國2021年的年度產量僅為200萬噸。換句話說,在看到中國需求和免稅進口的示好后,來自非洲的供應將對國內花生定價有重要影響,且此前美國花生和阿根廷花生市場或在一定程度上被擠占。
02-正在流失的種植熱情和種植產業復興的挑戰
數據來源:中國花生網,CFC農產品研究
我國的花生種植模式主要分為壟作、平作和高畦種植,山東花生主產區則以一壟兩行的壟作模式為主。油料自給率的提升持續被政策強調,但執行層面,國產大豆的面積擴張更為立竿見影,在去年花生種植低利的大背景下,今年花生的種植積極性有顯著的減弱。此外,天公不作美,今年遼寧部分低洼地區存在水淹,以至于錯過農時。據中國花生網統計,今年遼寧花生的種植面積預計減少110萬噸,同比-21%。
數據來源: CFC農產品研究
花生的高種植成本也是抑制種植積極性的重要方面,相較于玉米,大豆一畝地投入250-400元的種植成本(除地租),花生種植直接投入高達700元/畝以上,相當程度上提高了種植風險。若花生價格漲幅受到需求彈性的抑制,種植面積或面臨大幅改種,這是經濟性驅使的。因此,花生種植面積或天然存在極大的彈性。
需要提防的是種植利潤的持續走弱,屆時或重蹈5年前國產菜籽面積快速去化的覆轍。
03-花生油溢價轉弱或成為新一輪去利潤的多米諾
我國花生壓榨行業的發展回顧:20世紀90年代之前,我國花生壓榨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大部分企業日壓榨花生能力在30~50噸,日壓榨花生能力超過100噸的企業很少,而且大部分集中于山東、河南和河北等花生主產區。
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在國內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植物油和肉蛋奶消費需求持續增加的帶動下,國內大豆和油菜籽壓榨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加上國有榨油企業普遍進行改制,我國花生榨油企業開始擴大生產規模。但受花生油消費區域化特點較為明顯,花生油品牌知名度不高等因素的影響,花生榨油企業的規模仍然與大豆和油菜籽壓榨行業無法相比,2010年之前,我國花生榨油能力超過500噸/d的企業仍然較少。
數據來源:CFC農產品研究
最近10年,我國花生壓榨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集中度不斷提高。目前,魯花和益海嘉里兩家集團公司占全國花生榨油能力的比重超過30%。最近幾年,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每年都聯合中國糧油學會、中國糧食經濟學會組織有關專家評定花生油加工10強企業,匯總數據顯示,全國花生油加工10強企業的花生壓榨能力占全國壓榨能力的比重高達50%。
當下行業面臨的重大挑戰是花生油溢價的走弱
長期而言花生產業鏈各環節都保有著相對有吸引力的利潤,這其中有兩大關鍵原因:
1、花生的出油率高達46%,而同為油籽的大豆出油率僅僅19%。
2、花生油享有著獨特風味,其相較于大宗植物油有相當程度的溢價,長期看花生油平均比豆油貴6000元每噸。
數據來源: CFC農產品研究
花生期貨4月份開啟的上行非常依賴于彼時整體植物有現貨價格有了大幅提升。從花生的定價邏輯上看很依賴于油廠:基于花生油粕現貨價格—反推壓榨利潤—測算留出利潤空間條件下,可接受的原料(花生)的價格區間,再基于此與種植戶或花生貿易商議價。
在此鏈條中,油廠榨利相當程度取決于花生油價格。而當下雖然種植面積和今年產量減少已經是明白,但花生油溢價的走低和油脂油料整體的價格承壓都成當下花生多頭保持謹慎的重要原因。
此外,溢價走低對于當下正在不斷擴張的花生油壓榨產業是個負面的信號,而產能的擴張帶來的花生油供應增長同時也是溢價走弱的重要原因,這樣形成的負反饋鏈條或趨勢性地壓低花生油廠榨利。
畢竟在資本過剩的大時代,普通制造業的超額利潤不被允許,身處在行業的每個主體或不得不以內卷的方式夾縫生存,這既是無奈,也是一種達觀。
新的高端植物油賽道早已大幕拉開,2022年上半年,在家庭烹飪用油的市場份額中,核桃油銷售額同比增速下滑70%,稻米油下滑5%,亞麻籽油下滑13%。而山茶油,椰子油成為新的市場寵兒,銷售增速同比分別增長7.4%和3%。
隨著新一輪民智的開啟,給予植物油真實溢價的內容或將不再是出油率,稀缺度或精美包裝,更直接的是兒時印象中的獨特風味,是本身應該的“樣子”。
資本過剩和工業化的擴大生產是花生油溢價瓦解的初始驅動。
為進一步逐利,資本繼而以挖掘低出油率和營養學賦值的策略,進一步在椰子油,核桃油上布局以挖掘稀缺性供給,是淋漓盡致的內卷表達,而這一切均符合初級加工制造業因低門檻而薄利的內在規律。
在更宏大的敘事背景下,逃離城市倦怠,追索記憶是消費者為農產品溢價付費的重要原因,老一代城市移民的鄉村記憶退潮的不可逆將帶來花生油溢價的更進一步瓦解,挑戰也正在開啟。
參考資料:
張立偉等,我國花生產業發展狀況、存在問題及政策建議,中國油脂,2020.11
李佳辰等,全球花生貿易格局演變及政策啟示,中國油脂,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