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海良時期
周五三大油脂繼續保持分化表現,豆、菜走勢繼續相對棕櫚偏強。近期12月份USDA與MPOB月度供需報告將先后出爐,關注相關數據指引。
棕櫚油方面,12月5日據彭博社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馬來西亞11月棕櫚油產量預計為172萬噸,環比10月減少5.2%;11月棕櫚油出口量預計為155萬噸,環比10月增加3%;11月末棕櫚油庫存預計為239萬噸,環比10月僅下降0.47%。對于印尼恢復Levy征收的11月份,馬來這樣的去庫幅度顯然沒有達到市場預期。國內來看,大量進口棕櫚油依然有待消化,上周棕櫚油港口繼續累庫,已達98萬噸,為歷史同期最高。現實端壓力暫難緩解。
豆油方面,盡管12月1日美國環保署(EPA)公布的2023—2025年生物燃料計劃對美豆油明顯利空,但內外盤的豆油在走勢上的聯動并不緊密。這主要是由于進口利潤倒掛導致我國幾乎不直接進口豆油。美豆油對國內豆油產生影響的邏輯鏈主要有兩條:一、美豆油下跌→美豆下跌→大豆進口成本下移→利空國內豆油;二、美豆油下跌→國際棕櫚油下跌→棕櫚油進口成本下移→利空國內豆油。
在第一條邏輯鏈里,美國本土大豆榨利被壓縮是第一步的,此前美豆油的強勢表現帶動美國大豆榨利與壓榨量均攀升至歷史最高水平,隨著生物燃料預期被打破,美豆油賦予的高榨利難以為繼,在國際大豆舊作庫存低,新季供應仍需時日的背景下美豆的跌幅會小于美豆油。在第二條邏輯鏈里,美豆油下跌帶動國際植物油下跌的過程中,美豆油自身的高估值也會被率先下殺。此前國際豆油升水棕櫚油高達400美元/噸,為歷史高位,與正常價差200美元/噸相比還相差甚遠。如果印尼方面的生柴政策不出現類似意外,僅憑美國植物油基生柴需求邊際降低及其相關品進口量邊際降低較難驅使包括棕櫚油在內的其他植物油再下一個臺階。因此,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講國內豆油都將較國外更抗跌。
菜籽油方面,盡管拜登政府批準將菜籽油用于可再生燃料和其他生物燃料生產,但菜籽油畢竟不是美國本土主流植物油,其在生物質燃料原料的使用占比較小。美國菜籽油在生物柴油方面的年消費量為100萬噸左右,不足豆油用量的五分之一。另一方面,歐盟已計劃在未來淘汰豆油基生物柴油的消費,這部分豆油消費的溢出可能最終也會部分轉換至美國本土消費。這樣看來,這項政策所能給菜籽油帶來的消費增量或許十分有限。國內供應方面,頻繁打開的菜籽進口窗口將使得菜籽油的供應具有較好的連續性,庫存有望進入回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