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合作社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在長江流域開發冬閑田擴種油菜”。油菜擴種是保障植物油和蛋白飼料需求的重要舉措。然而擴大油菜種植面積,不僅需要政策傾斜、財政支持,更需要充分發揮和利用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提升油菜籽全產業鏈的整體水平。菜籽油加工作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環節,對產業整體水平提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濃香菜籽油對穩定國內油菜產業自給水平的重要貢獻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菜籽油生產國、進口國和消費國。2021年,我國消費了800多萬噸菜籽油,其中500噸左右依靠國內生產(包括以國產油菜籽和進口油菜籽為原料),而以國產油菜籽為原料生產的菜籽油約515萬噸,可測算出我國菜籽油自給率約64%,遠高于食用植物油30%左右的自給率水平。在穩定國內菜籽油自給率方面,濃香菜籽油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1.濃香菜籽油符合國內居民的味蕾,消費者黏性較強。我國關于菜籽油的消費可以追溯到宋朝,傳統加工技術是以國產油菜籽為原料,經過炒制、壓榨的方法,制取得到具有濃郁香味的成品菜籽油,也就是村鎮中常見的濃香小榨。這在清朝乾隆皇帝所作《菜花》一詩中也有記錄:“黃萼裳裳綠葉稠,千村欣卜榨新油;愛他生計資民用,不是閑花野草流。”以濃香菜籽油為主要用油的川菜系、湘菜系、黔菜系等也都以濃郁飄香的特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
2.濃香菜籽油以國產油菜籽為原料,產品辨識度很高。目前,濃香菜籽油加工生產有兩個關鍵要素:一是以國產油菜籽為原料;二是采用炒制壓榨工藝。進口油菜籽的加工區域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濃香型菜籽油生產加工區域則主要布局在長江流域和川渝地區,這也是我國油菜籽主要產區。出于對濃香型菜籽油品質的要求和對自產油菜籽的青睞,不少消費者傾向于將自家生產的或從本地區采購的油菜籽送去加工作坊和中小型油廠加工菜籽油,甚至跟蹤加工全過程。
3.濃香菜籽油暢銷提振國產油菜籽收購價,種植戶收益有保障。濃香型菜籽油以其產品特色和消費者黏性,一直是市面上的暢銷產品,且價格不菲。據監測,在正常年份,濃香型菜籽油市場售價每噸1.08萬元以上,2022年上半年受食用植物油供給偏緊、國際菜籽油價格走高等因素影響,濃香型菜籽油售價一度突破每噸1.4萬元。較高的售價也提振了國產油菜籽價格。據監測,2017年以來,在沒有臨時收儲政策托市的情況下,國產油菜籽價格持續高于每斤2.5元,比加拿大油菜籽進口到岸完稅價每斤高0.5元左右。2020年4月以來,受國際價格上漲帶動,國內油菜籽價格也持續上漲,今年6月甚至高達每斤3.5元。
二、濃香菜籽油加工環節存在的問題
濃香型菜籽油的加工生產有利于凸顯我國油菜產業特色優勢,增強國產油菜籽競爭力,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
1.濃香菜籽油對原料品種的要求限制了生產區域。多位專家學者研究發現,油菜籽原料差異與濃香菜籽油關鍵風味物質有較高的相關性。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研究發現:油菜籽原料的硫代葡萄糖苷含量與濃香菜籽油中腈類、異硫氰酸酯類和含硫化合物含量相關性較高,菜籽油產品主要呈現“腌菜味”“刺激味”風味;油菜籽原料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含量與濃香菜籽油中美拉德反應產物,尤其是雜環類化合物含量相關性較高,菜籽油主要呈現“烤香味”“焦糊味”風味。但油菜籽的品種受產區自然條件影響較大,易造成地域性差異,不利于油菜生產規模的穩步擴大。
2.濃香菜籽油的傳統加工工藝易誤導消費者認知。傳統濃香菜籽油是經傳統小榨工藝生產的,多在作坊式油廠生產。這導致一部分消費者對濃香菜籽油的認知僅僅停留在“本地種植的、鄉村小作坊壓榨的、有香味的”就是濃香菜籽油; 另一部分消費者的認知則更為簡單,認為“顏色較深的、有一定香味的”就是濃香菜籽油。但老百姓自己土榨生產的毛油,如果沒有經過任何精煉處理,危害物質非常容易超標,不利于健康、綠色消費。
3.濃香菜籽油加工過程中易忽略一些重要指標。一是個別加工企業為追求濃香菜籽油的風味和色澤,采用提高溫度等方式進行過度加工,會使菜籽油中的一些營養素分解,甚至異變為有毒有害物質,過高的溫度也會產生苯并芘、雜環胺等危害性物質,影響產品質量安全。二是在脫膠、脫色過程中會脫除大部分磷脂和一部分有營養價值的色素,減弱菜籽油的抗氧化、補腦抗衰老等功效,淡化油脂顏色。
三、從加工環節看我國油菜產業進一步壯大的措施建議
為進一步提升國產油菜產業的競爭力,滿足國內居民對菜籽油的特色化、差異化、風味、健康的需求,建議進一步提升濃香菜籽油加工的整體水平。
1.提升加工工藝的柔性和智能化水平。完善濃香菜籽油界定標準或質量評價體系,提高加工工藝的柔性,擴大可用于加工濃香菜籽油的原料品種范圍和宜種區域,帶動種植收益提升。同時,研發智能化系統,根據不同來源的油菜籽,自動調整進料量、加工溫度、時間等參數,實現菜籽油風味、衛生、健康的平衡兼顧。
2.規范加工操作流程,強化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量化濃香菜籽油營養、功能與安全的質量標準,融入產品研究開發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針對不同型號的加工設備及不同的加工工藝,設置規范的加工操作流程和加工參數,通過試驗、示范、培訓、交流、服務等方式,強化專業技術人才的業務素質培養,把濃香菜籽油的科技研究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
3.加強對菜籽油健康消費的科學引導。菜籽油飽和脂肪酸含量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且不飽和脂肪酸組成合理,符合人類營養與健康對不同脂肪酸的需要。濃香菜籽油和毛菜籽油具有本質的不同,需要重視和加強對濃香菜籽油的科普宣傳,通過多種方法、多種途徑傳播給公眾,并加強市場監管,逐步規范菜籽油市場,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發生。
(作者:李淞淋;作者系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農業農村部油料市場分析預警首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