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lcn油訊
近期,印尼政策“變奏”再次引發油脂市場波動。
去年印尼曾突然實施棕櫚油出口禁令,導致國際油價狂飆不已;業界對此仍心有余悸,印尼是否會再度大幅收緊出口?歷史會重演嗎?
年年歲歲油相似,歲歲年年“招”不同。
今年印尼食用油市場有一個新登場的重要角色:低價保供油“Minyakita”;它正成為市場各方的關鍵博弈點,也關系著印尼未來的政策走向。
出道前后
印尼是全球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和出口國,老百姓吃油理應是不存在問題的。但具有諷刺性的是,從2021年底以來,印尼國內市場屢屢出現油價飛漲的情況。
特別是在2022年初,印尼民眾排長隊搶購食用油的景象頻頻登上媒體頭條。
印尼政府為此絞盡腦汁,先后出臺了補貼、限價、出口許可證、提高出口稅費等政策,乃至在4、5月間實施了極端的棕櫚油出口禁令,但都收效甚微,甚至事與愿違,短缺和漲價現象有增無減。(點擊查看:印尼“油危機")
在2022年7月,印尼貿易部推出了“Minyakita”品牌包裝油(意為“我們的油"),零售價限定為每升14000印尼盾,當時市場油價已觸及每升25000印尼盾。
“Minyakita”實質上是一種低價保供產品,它是印尼貿易部注冊及擁有的商標,授權給印尼各地棕櫚油及食用油加工企業使用,以便這些企業履行“國內市場義務(DMO)”。
DMO可以理解為印尼油企的內貿保供責任,即必須先向國內市場供應一定數量的低價棕櫚油,才能獲得相應比例的棕櫚油出口配額許可。
以前油企向市場供應的保供油是散油(市場限價為每公斤15500盾)。但印尼國土由十七萬多個島嶼組成,被稱為千島之國,散油的運輸和分發常常會面臨各種困難。
相比之下,“Minyakita”包裝油更衛生、安全,并且可以更迅速便捷地運送到印尼各地的社區、農貿市場,也能進入超市等現代零售渠道;因此印尼政府鼓勵油企逐步用“Minyakita”油替代散油,以履行內貿保供責任。
換言之,印尼油企在國內生產和銷售低價“Minyakita”的數量越大,可獲批準的出口配額就越多。
隨著越來越多廠家加入到生產“Minyakita”的隊伍中,印尼市場上出現了各種規格(從1升、2升、5升到25升),各種包裝形式(袋裝、瓶裝、桶裝) 的Minyakita 產品。無論是品質還是外觀,已與當地知名品牌包裝油不相上下,可謂是真正的“價廉物美”。
于是,“Minyakita”油受到日益廣泛的追捧,購買者不僅限于低收入人群,一些中產及富裕家庭也成為了“Minyakita”的用戶。在印尼的各個熱門電商網站,“Minyakita”也是熱銷流量商品。比如TikTok(抖音)就有人直播銷售。
“Minyakita”市場表現是無疑成功的,但也帶來了問題。
短缺與調控
時間來到2023年1月底和2月初,“Minyakita”油開始出現短缺和漲價現象。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抱怨買不到Minyakita,即使能買到,價格也超過了每升14000盾的限價。許多地區已達到每升16000盾,一些零售網點的售價高達每升18000-20000盾。
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捆綁銷售的現象,比如必須同時購買肥皂或其他品牌的食用油;經銷商們常常拿不到貨,庫存也變得吃緊。
長期依賴低價保供油的消費者及餐飲商販,不得不轉向傳統的低價散油;而從1月中旬開始,印尼國內散油價格已開始迅猛上漲,外界推測可能是由于印尼要在2月1日開始實施B35生物柴油政策引發的。
總而言之,印尼國內的油價又出現了集體上漲跡象,這令管理當局如臨大敵。因為印尼即將迎來一年中最重要的節假日:齋月與開齋節。(今年為3月23日-4月24日)。
印尼是世界最大的穆斯林國家,高達87%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齋月與開齋節雖然是伊斯蘭教節假日,在印尼卻相當于西方的圣誕節與華人的春節,期間包括食用油在內的各類民生物資的消費量都會大增。
印尼政府往往會在這一時間節點出臺系列措施,以保障和增加民生商品的市場供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穩定市場物價。去年印尼實施棕櫚油出口禁令也正是齋月期間。
對于今年油價再次出現上漲,印尼官方認為,主要是由“Minyakita”短缺引發的,有兩方面的原因:
1、“Minyakita”供不應求。
政府推出低價“Minyakita”,本意是配給低收入民眾,保障他們的食用油供給;但沒料到廣受青睞,甚至在超市等現代零售渠道及網上商店熱銷,目標受眾群體出現了偏差。
印尼有業內人士稱,曾在Minyakita推出前,建議政府將其包裝及顏色設計得更俗氣、大眾化,銷售應僅限于傳統市場和農貿攤位,不要進入現代零售業;如果這樣,中高收入階層消費者就不好意思去攤位搶購這種低價油。
2、“Minyakita”供給不足。
因為棕櫚油加工企業不愿意生產,這也是出現短缺的最主要原因。
2022年6月之后,國際棕櫚油價格步入下跌通道,再加上全球經濟衰退導致棕櫚油需求低迷,印尼的棕櫚油出口量出現了下降。
現在印尼油企并不缺出口配額。因為出口困難,據說已積壓了近600萬噸的出口許可證,因此油企完全沒有動力去生產“Minyakita”。
況且生產銷售低價“Minyakita”面臨虧損,不但得不到政府補貼,反而要靠出口收入來彌補損失,賠本的買賣自然沒有人愿意做。
為了在齋月前盡快平抑油價,增加國內“Minyakita”供給量,印尼管理當局又出臺或準備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從而掀起了國際油脂市場的陣陣波瀾。
目前已采取的調整政策包括:
一方面限制需求。Minyakita包裝油采取限購,每人每天限買2升;散裝低價油的購買限制在每人每天最多10公斤。
印尼政府同時也要求包括TikTok在內的各大電商網站禁售、下架Minyakita產品,刪除所有商品鏈接。
另一方面增加供給。主要目的是提高油企的生產動力,措施包括:
將DMO的內貿低價食用油(包括散油和包裝油)供應量提高到每月45萬噸,而此前是每月30萬噸。
將DMO的內貿與出口配套比例由1:9,壓縮至1:6。什么意思呢?油企生產1噸Minyakita,以前可出口9噸棕櫚油;現在只能出口6噸棕櫚油。
凍結部分油企已獲得的出口配額,但可在開齋節后、5月1日之后繼續使用。油企只可以使用現有出口許可證總量的三分之一。
為了激勵油企生產更多的低價包裝油,而不是低價散油,對生產Minyakita設置了激勵乘數,簡易袋裝的激勵乘數為1.5,其他瓶/桶包裝的激勵乘數為1.75。
......
接下來會怎樣?
距離齋月還有一個月的時間,據說印尼散油價格已有所下降,但Minyakita的短缺和漲價現象還沒有明顯改觀;市場上甚至出現了假冒Minyakita產品以高價出售。
若后期油價仍居高不下,不排除印尼進一步出臺收緊棕櫚油出口的政策,比如繼續壓縮DMO的內外貿配套比例。但限制棕櫚油出口,并不是印尼政府的真正目的。
印尼是全世界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產量的三分之二供出口。棕櫚油是印尼出口創匯的支柱產業,事關千萬人的就業;國內外大集團競相在印尼開發棕櫚園,印尼十大富豪中至少半數是與棕櫚油產業有關。
印尼也是全世界人口第四多的國家,人口已達2.7億,目前被世界銀行評為中低收入國家。棕櫚油關乎基本民生和社會穩定,政府有責任保證棕櫚油的供應,幫助人們以負擔得起的價格獲得。
這正是資源大國常常深陷的“資源詛咒”:帶來財富的同時,也帶來更多的紛爭和矛盾。在出口創匯與保供國內、商業利益與政治利益、行政干預與自由市場之間,很難做出兼顧各方群體的兩全選擇,這也許是印尼調控政策總是多變,屢屢面臨困境的深層原因。
眼下而言,印尼的棕櫚油產量并不存在問題,反而是出口低迷、加上限價政策打壓了企業的生產動力;印尼在行業治理方面仍存在政策調整的空間。
業界人士認為,目前印尼政策的調整與去年出口禁令相比,對市場的影響相去甚遠,預期再度引發全球植物油價格大漲的可能性不大。
不過,印尼棕櫚油出口政策仍會是影響未來油脂市場的重要因素,且看“Minyakita”的故事將如何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