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日報
國際油脂價格在7月錄得大幅上漲。
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糧農組織植物油價格指數平均為129.8點,在連續七個月下跌后較6月大幅上漲12.1%。其中國際葵花籽油價格反彈逾15%,棕櫚油、大豆油和菜籽油的全球報價也出現了上漲。
有哪些因素推動了7月國際油脂價格上揚?
國聯期貨農產品事業部姜穎在接受期貨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干旱氣候條件下市場對美國大豆和加拿大菜籽的減產預期,是支撐油脂市場價格強勢的關鍵因素。其中美國部分大豆主產區干旱持續,大豆優良率較差;加拿大草原三省同樣出現干旱少雨天氣,薩斯喀徹溫和阿爾伯塔省菜籽優良率接連下降至35%和41.6%,減產壓力增加。
方正中期期貨油脂分析師王一博也告訴記者,新季美豆種植面積同比下降400多萬英畝至8350萬英畝,受干旱影響美豆優良率處于季節性低位,新季美豆減產預期較強,疊加本年度美豆結轉庫存偏低,新季美豆供應偏緊的預期支撐美豆價格走強,對于豆油價格產生成本端提振。
除天氣帶來的減產預期外,姜穎表示,“黑海危機”的升級也引發了進一步的供應擔憂,將全球油脂價格推向階段性高位。
此前消息顯示,7月20日,俄羅斯宣布不再參與黑海糧食協議,從7月22日開始,不保證通過黑海海域駛向烏克蘭的船只安全。如果俄方發現有未經允許的船只經過,一律按照運輸軍事貨物處理。對此,王一博表示,俄羅斯退出黑海糧食出口協議,對于烏克蘭葵花籽油和菜籽油出口產生一定不利影響,或減少植物油有效供給數量。
從消費面看,姜穎表示,目前美國生物柴油消費表現良好,印尼全面執行B35,對三大油脂在生柴層面的需求有所增加,同時中、印兩國食用油主動補庫也使得油脂需求得到邊際回暖。王一博也表示,當前,美國、印尼、巴西生柴摻混義務量整體呈現逐年遞增態勢,而7月原油價格的持續走強也對油脂生柴消費形成了一定利好影響。
“此外,馬來西亞棕櫚油產量受樹齡老化、天氣異常等問題影響表現也不及市場預期,對棕櫚油價格帶來提振。”王一博說。
從國內油脂市場表現來看,國內三大油期貨價格自6月初以來持續上漲,但7月下旬后上漲態勢明顯放緩,開始進入寬幅振蕩區間,其中菜油跌勢明顯。
“7月下旬以來,國內植物油由滯漲轉為振蕩主要是前期支撐植物油價格上漲的驅動因素轉弱。”王一博表示,具體來看,首先,7月以來美豆和加拿大菜籽產區降水增多,有利于改善土壤墑情,提升大豆和菜籽優良率,天氣升水回吐。其次,烏克蘭多瑙河Reni港口作為黑海走廊的替代港口仍在正常運行,這讓烏克蘭葵花籽油和菜籽油出口對黑海走廊的依賴度大大降低,且市場傳言俄羅斯有重返黑海糧食出口協議的可能。最后,菜棕和菜豆價差走擴后,菜油性價比下降,菜油價格有一定向下修復的需求。
從菜豆價差來看,姜穎告訴記者,今年4月以來菜油與豆油的價差迅速修復,現貨價差由-300元/噸左右上漲至7月中旬1600元/噸,目前二者價差已處于合理區間,隨著菜油與豆油價差的擴大,菜油的價格優勢也隨之減弱,需求有所下降,導致菜油價格下跌。與此同時,國內菜油庫存高企,油廠及華東、廣西商業庫存一度超過50萬噸,遠高于歷史同期水平,也對菜油價格形成壓力。
國內振蕩行情會否延續?
當前,國內油脂板塊價格已持續振蕩近兩周。接下來是延續振蕩還是能夠有所突破?
對此,姜穎認為,短期來看,油脂板塊預計仍將維持振蕩走勢,在國內油脂較高的庫存壓力下,三大油價格或難以形成有效突破,價格的繼續上漲需要等待打破目前國內供大于需格局的因素出現。
從國際方面來看,姜穎建議,后續投資者應聚焦2023/2024年度產地大豆、菜籽產量和壓榨量的變化。當前天氣交易逐漸進入尾聲,8月美國農業部與加拿大農業部對于新作大豆和菜籽的產量預估將決定后續市場價格的重心;壓榨量的預測將對豆油和菜油的供應量產生影響。
王一博則認為,美豆產區天氣和單產的預估均是短期市場繼續關注的焦點。數據顯示,截至7月30日當周美豆優良率為52%,低于去年同期60%,處于季節性低位。根據優良率預估來看,美豆單產難以達到趨勢單產,市場預估后續美豆單產可能將由52蒲式耳/英畝下調至50.5蒲式耳/英畝。單產下調的預期對短期油脂期價形成一定利多影響,建議繼續關注預期實際兌現情況。
同樣,厄爾尼諾的強度也值得關注,或對棕櫚油市場產生影響。“從7家氣象機構的持續監測數據來看,太平洋中東部NINO3.4海域的水溫在2023年8月份接近1.6℃附近,并在隨后的四個月份逐漸走強,至2023年9月份達到1.8℃,10月份預測均值躍升至2.0℃附近,11月份預測均值則至2.1℃附近,12月份預測均值繼續升高至2.2℃附近,或將達到強厄爾尼諾程度。”王一博表示,厄爾尼諾將導致東南亞降水偏少,使得8—10個月后棕櫚油出現減產,目前來看,2024年二季度開始棕櫚油減產預期較強,對于棕櫚油遠期價格產生利多影響。
姜穎表示,還要關注生物柴油產能和原料需求的變化,原油價格變化對油脂板塊將繼續產生影響;宏觀方面,則要看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走向以及黑海局勢是否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