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預計減產250萬噸
8月中下旬,全球多數菜籽主產區陸續進入收獲期,市場對2023/2024年度全球菜籽減產的預期強烈。根據USDA的8月數據,由于澳大利亞和加拿大菜籽產量預期下滑,2023/2024年度全球菜籽產量預計為8600萬噸,同比下降250萬噸,菜籽成為2023/2024年度為數不多的減產油籽品種。
在與全球大豆增產3000多萬噸預期的對比中,市場看好菜油、豆油價差的走擴。
隨著印度洋偶極子正相位和太平洋厄爾尼諾的確認,市場預計澳大利亞菜籽生長面臨不利處境,因為以上兩種氣候模式均易導致澳大利亞降雨偏少。ABARES和USDA均預計,2023/2024年度澳大利亞菜籽產量為490萬噸,較上年度的830萬噸下降340萬噸,對應單產預估僅1.41噸/公頃,同比降幅為34%。
對加拿大而言,減產的主要原因并非拉尼娜向厄爾尼諾氣候模式的轉變,而是加拿大6—8月并不算好的降雨狀況。
USDA在8月報告中預估,2023/2024年度加拿大菜籽產量為1900萬噸,與上年度持平,但從菜籽生長期天氣及作物優良率來看,我們認為加拿大菜籽產量有向1700萬噸甚至1600萬噸下調的空間。
我國菜籽進口恐受影響
2023年加拿大菜籽種植面積同比增長3.2%,至894萬公頃,一度為市場帶來菜籽產量樂觀的預期。在單產基本持平于上年度的假設下,加拿大農業暨食品部預計該國菜籽產量為1880萬噸,較2022年增加60多萬噸。然而,2023年6—8月菜籽生長期加拿大草原三省經歷了持續的少雨天氣,不斷惡化的墑情對菜籽優良率造成顯著影響,這其中又以產量占比約56%的薩斯喀徹溫省的情況最差。
雖然2023年加拿大菜籽主產區的氣溫及降雨條件好于2021年,單產不會降至2021年1.54噸/公頃的超低水平,但6—8月的持續干旱對單產造成的影響很難通過種植面積的增長完全彌補,2023年加拿大菜籽產量大概率同比下滑。目前市場對加拿大新作菜籽產量的主流預估在1700萬—1800萬噸,同比減少約200萬噸。
僅是產量200萬噸的同比下滑未必會導致我國菜籽進口大幅收縮,一個因素加劇了這個問題。在2022年12月美國環保署將加拿大菜油納入可再生柴油原材料認證后,美國生物柴油行業對加拿大菜油的需求開始放量,高溢價促使更多加拿大菜油貿易轉向美國。
美國生物柴油需求旺盛賦予油脂高溢價的背景下,當前加拿大菜籽榨利處于歷史較高水平,油廠擁有相較出口貿易商更強的菜籽購買力,2023年加拿大菜籽面臨減產但難減壓榨量的局面。按照計劃,2024年加拿大菜籽壓榨行業有新產能投放,高榨利勢必刺激加拿大國內壓榨量不降反增,進一步擠占出口份額,這與新作美豆供應有著相似性。
而區別在于,美豆出口減量可以通過巴西出口增量來彌補,但加拿大菜籽出口減量很難找到新增來源,畢竟目前我國菜籽進口來源國除了加拿大,僅剩澳大利亞、俄羅斯和蒙古。俄羅斯、蒙古菜籽供應有限,導致2023/2024年度我國菜籽進口量減少成為大概率事件。
中短期菜油供應無虞
加拿大菜籽減產預期強烈,我國菜籽進口并不樂觀,但在上市初期加拿大有賣貨意愿且國內給出較好買船利潤的情況下,加拿大菜籽減產對我國菜籽和菜油市場供應端的影響尚未顯現。根據跟蹤,8—10月每月有3—4艘菜籽船到港,11月到船更是高達7艘,菜油在歐洲、俄羅斯、阿聯酋供應的補充下,每月也有10多萬噸的到港量,且目前還處于新增買船的時間窗口期,短中期國內菜油供應無虞。
我國自俄羅斯和阿聯酋的菜油進口量自2019年開始增加,初期是為了彌補加拿大菜籽壓榨減量導致的供應缺口,2022年12月以來則是為了彌補加拿大菜油貿易轉向美國導致的供應缺口。值得一提的是,歐洲并非傳統的菜油出口國,但俄烏沖突及黑海出口受阻改變了烏克蘭貿易流向。
2022年以來,大量投資被新增在多瑙河港口設施上,其被當作烏克蘭農產品出口除黑道之外的最大依仗。替代路線和基礎設施支出的增加改變了烏克蘭出口的被動處境,但也令歐洲更容易面臨烏克蘭農產品出口沖擊。由于黑海出口不暢,烏克蘭菜籽更多通過歐洲內陸的“團結通道”進行出口,但因運力受限,滯留問題突出,疊加2022年創紀錄產量下澳大利亞菜籽對歐洲大量出口,歐洲菜籽和菜油供應一度大量過剩,出口成為除了國內消費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在2023年7月18日黑海出口走廊關閉后,俄羅斯對多瑙河港口的空襲令烏克蘭農戶更加積極地尋求出口,導致歐洲菜籽、菜油報價明顯下跌,進而帶動俄羅斯和迪拜菜油、加拿大菜籽報價下調,最終菜油進口利潤及菜籽壓榨利潤窗口開啟,我國買船增多。在此背景下,未來幾個月國內菜油供應看不到明顯減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菜油自身的上漲動能。
不過,近期俄羅斯對多瑙河港口再度空襲,出于對后期烏克蘭出口不確定性的擔憂,歐洲菜籽和菜油獲得風險升水。此外,待加拿大菜籽銷售推進到一定程度,減產及壓榨份額增大的影響將顯現,我國菜籽進口短缺問題也將暴露,菜油價格存在進一步上行的空間。
菜粕預計跟隨豆粕運行
雖然當前菜粕買船相對少一些,但目前仍處于采購窗口期,且菜粕需求更具彈性。10月后水產投料進入淡季,菜粕需求彈性增大,有望隨著價差的變化來適應供應端的變化,菜粕出現供應缺口的可能性不大。7月下旬現貨豆粕、菜粕價差自低位反彈,提升了菜粕性價比,以至于前段時間華南地區菜粕成交火熱,但隨著菜粕基差的走強,現貨豆粕、菜粕價差再度收窄,豆粕具有更高的性價比。這意味著一旦進入水產投料淡季,菜粕需求就可以下降很多,因為豬料和禽料并不存在菜粕剛需問題,削弱了菜粕供應減量帶來的供需矛盾。
自身供需矛盾暫不突出,預計菜粕走勢以跟隨豆粕為主,整體延續偏強格局,且目前豆粕市場的重心還是供應端。USDA看似利多的8月供需報告未能提振CBOT大豆,因市場預計美豆新作種植面積及單產均存上調空間。8月以來美國中西部降雨及氣溫改善明顯,美豆優良率提升,市場將新作單產從50.9蒲式耳/英畝向上調修。此外,基于當前FSA的注冊面積數據,市場預計美豆新作種植面積存在50萬英畝的上調空間。
不過,我們預計美豆新作結轉庫存很難超過3億蒲式耳。供應端,8月中旬以來,美國中西部降雨再度減弱,而美豆尚處于關鍵的灌漿結莢期,正是需水量最大的時候,在前期天氣問題已對作物生長造成損害的情況下,新作美豆的最終單產恐難較50.9蒲式耳/英畝高出太多。此外,注冊面積與最終種植面積并不是嚴格的對應關系,農戶申報節奏影響二者的一致性,美豆種植面積能否上調仍有不確定性。需求端,盡管6月EPA的可再生燃料摻混最終方案確立未來兩年美國生物柴油投料需求的增長方向,為美國大豆壓榨量在減產背景下仍將維持增長奠定了基礎。此外,18.25億蒲式耳的預期出口量充分考慮了南美豐產對美豆出口的擠占,美豆下調空間受限。
以期末庫存推算美豆估值區間,2億—3億蒲式耳庫存對應的價格在1100—1400美分/蒲式耳,從美豆新作種植成本來看,2023年的種植成本在1200美分/蒲式耳附近,并不寬松的平衡表使得美豆期價在1200美分/蒲式耳具有較強支撐。這意味著巴西2023/2024年度新作上市前,CBOT大豆盤面下跌空間受限,大概率在1200—1400美分/蒲式耳振蕩,而美豆的高位運行將對蛋白市場帶來較強支撐。此外,目前1月合約豆粕、菜粕價差處于600元/噸以上的偏高水平,低庫存狀況下資金對菜粕產生做多意愿,預計后市菜粕走勢相對偏強,進而帶來豆粕、菜粕價差的回落。
從整體供應格局來看,在全球菜籽減產及國內菜籽進口減量的預期下,菜油、菜粕存在進一步走強的空間。短期在豆粕價格上漲的帶動下,菜粕表現強于菜油,但中長期需求彈性更低的菜油上漲空間也不小,可以考慮逢低布局遠月菜系油粕比、做擴菜油和豆油價差,亦可關注遠月豆粕和菜粕價差逢高沽空的機會。(作者單位:中信建投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