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日報
本周一,國內豆粕期貨主力合約盤中最高觸及4193元/噸,創近期新高,菜粕期貨主力合約一度觸及3460元/噸。
“兩粕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供給端的產量存在下調風險。”格林大華期貨農產品負責人劉錦分析稱,Pro Farmer 上周以來展開了為期四天的抽樣巡查,在對七個主產州進行巡查后,Pro Farmer預計美國大豆產量將為41.10億蒲式耳,平均單產每英畝49.7蒲式耳。而美國農業部8月份供需報告預計美國大豆產量為42.05億蒲式耳,平均單產每英畝50.9蒲式耳。Pro Farmer 的巡查數據明顯低于美國農業部8月關于美豆新作單產的預估。同時,加拿大的新作菜籽產量也出現了100萬噸的產量下調。
“油世界將加拿大的菜籽產量下調至1770萬噸,低于2022年1850萬噸的收成,同時加拿大不排除后續產量有進一步降低可能性,整體北美油料供給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四季度我國油料原料來源主要來自于北美地區,這無疑給國內雙粕期價帶來了有效支撐。”劉錦表示。
國內方面,大豆到港預期偏低,各大機構預測的9月大豆到港量均低于歷史五年均值。兩粕現貨價格基差堅挺,截至8月28日,張家港地區豆粕現貨基差升至800元/噸以上,福建地區菜粕現貨基差699元/噸。
建信期貨高級研究員洪辰亮表示,周一豆粕開盤上漲,主要原因是受美盤帶動。美豆目前正處新季產量博弈的關鍵期,上周關注度較高的是Pro Farmer的田間調查,也是新季美豆首個比較大型且具有指導意義的實地考察。從調查結果來看,東線呈現結莢數比較優秀的結果,其中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的結莢數都大幅高于三年同期,而伊利諾伊州和愛荷華東部則小幅高于三年同期,西線的結果則相對差一些,南達科他州、內布拉斯加州和愛荷華州西部較三年均值有小幅度的下降,而明尼蘇達州的表現最差。從豆莢數來看,市場本身預期單產未來可能較8月有一定的上調,但Pro Farmer于周末公布其預估新季單產僅49.7蒲式耳,較USDA8月預估的50.9蒲式耳有較大幅度的下調。另外,氣象預報顯示未來一周,美豆主產區仍然處于高溫少雨的態勢,導致美盤價格上漲,帶動國內雙粕上揚。
從季節性角度來看,洪辰亮表示,目前處于國內豆粕及港口大豆庫存的高峰期,但實際累庫程度不及預期。根據我的農產品網數據,截至8月18日,全國主要油廠大豆庫存為488.35萬噸,較上周減少58.45萬噸,降幅10.7%,去年同期533.7萬噸。國內主要油廠豆粕庫存為66.52萬噸,較上周增加0.08萬噸,增幅0.1%,去年同期72.85萬噸。由于海關檢疫流程變化、生豬養殖利潤好轉、飼料廠備貨、增加安全庫存等因素,近幾個月豆粕表觀需求及提貨量較好,也導致了目前庫存壓力并不是很大。而從到港預期的角度來說,9—10月到港量預計單月在600萬噸左右,去年同期在1185萬噸,可以看到,未來大豆到港的預期也并不算很多,市場上普遍存在11月豆粕庫存緊張的預期,進而推動雙粕的現貨價格。
徽商期貨農產品分析師劉冰欣分析稱,截至8月28日當周,國內豆粕商業庫存為66.02萬噸,環比前一周的67.19萬噸減少1.74%,同比去年同期的87.76萬噸減少24.77%,三季度以來始終維持近十年來歷史同期最低水平。菜粕目前庫存3.4萬噸,環比前一周2.5萬噸增加36%,同比去年同期的2.6萬噸增加30.7%,雖然菜粕庫存近期累庫,但后期的未執行合同也在逐漸增加。“整體來看,雙粕供需處于緊平衡狀態。”
展望后市,洪辰亮表示,目前來看,由于現貨緊張的預期仍然存在,短期偏強的現貨有望指引近月合約的價格。除此之外,由于2401合約貼水現貨較大,同樣在短期偏強運行。巴拿馬運河的運力問題,可能會導致美豆收獲季的運輸出現時間上的延遲,更可能加劇四季度國內缺貨的問題。后續關注要點在于美國9月報告對于產量端的調整力度、巴拿馬運河水位、10—11月國內買船情況以及進口到港量等。雖然四季度緊張的預期是存在的,但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南美新季增產壓力較大,其中巴西產量將達到16300萬噸,同比增800萬噸;阿根廷產量回暖至4800萬噸,同比增2100萬噸;巴拉圭產量約1000萬噸,同比增120萬噸,由此,新季南美三國合計產量預估為22100萬噸,同比增幅15.8%,在本輪沖高后,遠月合約有偏弱的預期,正套格局持續存在。
劉冰欣表示,近期豆菜粕2401合約價差持續擴大,目前在730元/噸附近,菜粕性價比開始凸顯。由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利空全球海洋漁業,利多國內淡水養殖,但實際情況上看,國內淡水魚養殖擴容有限,菜粕需求增幅空間不大。不過,目前依然是水產養殖需求旺季,豆粕強勢也削弱了菜粕的回調幅度。整體來看,在美豆天氣炒作落幕前,豆粕表現依然好于菜粕,逢二者價差回調至650—680元/噸做買豆空菜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