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油市場報
巴拿馬運河由人工湖、幾條人工河道和三組水閘組成,采用連通器的原理,使得船只翻越一級一級的船閘。厄爾尼諾導致巴拿馬地區高溫少雨,加通湖水位偏低,巴拿馬運河通過能力下降。美國與其他地方之間貨物貿易通過巴拿馬最多,其次是中國和日本。在南北美大豆物流中,美灣大豆更多地依賴巴拿馬運河。
長期干旱使巴拿馬運河面臨困境
巴拿馬地區大致可分為旱、雨兩季,旱季是1月至3月,雨量相對少,雨季是4月至12月,所以,加通湖水位也呈現季節性特征,往年5月份是全年水位低點,隨后水位逐漸升高。但是2019年和2023年的厄爾尼諾使得巴拿馬地區降雨偏少。
由于長期干旱,巴拿馬運河正在面臨更大的困境。前一周,運河相關人士表示,巴拿馬運河預計將每日船舶限量過境和最大吃水限制維持至少10個月。由于運輸限制,目前平均每天有32艘船只通過運河,而去年日均過境量在40艘左右。
這一措施也導致運河口航道上出現擁堵,該航道主要由美國、中國和日本的客戶使用,是東亞出口至美國東海岸的重要路線。前一周四,大約有130艘船在排隊等待,而等待時間約為11天,比往常的3至5天大大延長。
厄爾尼諾導致巴拿馬地區高溫少雨,加通湖偏低,巴拿馬運河官方也表示今年通過的船舶將會減少。為了彌補收入減少,今年2月中旬起官方開始征收淡水費,而加通湖水位變化時,還會額外收取1%~10%的可變費用,國際航運公會(ICS)預估費用將會增加15%左右。有些船只不得不從南美洲的合恩角繞道,或者通過鐵路運輸到港口,再通過裝船出口,這些都會導致費用增加,船期延后。
截至8月31日,在未預約的情況下,干散貨型船想要通過巴拿馬運河平均等待時間為11天,而在7月的時候平均等待時間為7天,2022年和2021年同期僅為4天。
美灣大豆更加依賴巴拿馬運河
通常情況下,美國西海岸港口直接出口大豆到中國,而美灣大豆則需要經過巴拿馬運河或者繞行非洲的好望角出口到中國。巴西和阿根廷大豆多數以繞行好望角出口至中國。因此,美灣大豆更加依賴巴拿馬運河。
2022年有1.47億長噸的貨物從美國出發經過巴拿馬運河,此外有205萬長噸貨物是美國東西海岸之間的物流貿易,有6919萬長噸的貨物經過美國最終達到美國,2022年美國與其他國家以及美東西海岸間總計有2.16億長噸的貨物經過巴拿馬運河,占巴拿馬總過境量的73.7%。
其次是中國,2022年有2450萬長噸的貨物從中國出發經過巴拿馬運河,有3745萬長噸的貨物經過巴拿馬運河到達中國,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總計有6195萬長噸的貨物通過巴拿馬運河,占巴拿馬總過境量21.4%;日本占13.3%。前15名未見到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側面說明南美大豆對巴拿馬運河依賴度相對小一些。
相較于從太平洋運輸到大西洋過境巴拿馬運河的糧食數量,從大西洋運輸到太平洋沿岸要明顯大的多,后者的過境總量是前者的10倍左右。一方面作為運河使用最大的國家,美國糧食出口主要通過美灣完成,美西出口及其他方式占比少,駁船在美國糧食運輸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即便使用運河較少的巴西和阿根廷,其糧食出口港口也在大西洋沿岸。
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出口分項可以看出,玉米和大豆出口份額基本上逐年遞減,這其實是美國和巴西農作物出口競爭的結果,美國在全球的出口占比逐步被巴西取代。由于美國農林保護儲備計劃(CRP),美國耕地面積并不像巴西有較多的提升空間,最近幾年美國大豆和玉米產量增速不及巴西。
另外,美國國內旺盛的生物柴油需求也影響出口。但在一些南美減產比較明顯的年份,北美出口份額反而增加,比如2021年巴西大豆和玉米減產,導致巴西2020/2021年度玉米和2021/2022年度大豆出口下降,最終反映在從大西洋到太平洋過境巴拿馬運河的玉米和大豆出口增加。
各國都在積極尋找替代方案
截至8月31日,加通湖水位為79.4英尺,是2018年以來最低水平,而根據巴拿馬運河管理局的預測,水位將于9月中旬開始上升,在10月底的時候會達到81.3英尺,略低于2019年同期的81.51英尺。
2019年巴拿馬地區水位恢復緩慢。盡管2019年加通湖水位偏低,但是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經過巴拿馬運河的大豆數量并沒有下降,2019年輸送了704萬噸大豆,高于2018年的539萬噸。
同樣,美灣大豆出口也未受到影響,2019年1月7日至2020年1月5日期間,美灣出口大豆3050萬噸,高于2018年1月4日至2019年1月3日期間的2756萬噸,只是通過美西出口增幅更多一些。
畢竟美國內陸交通設施相對南美發達,除了駁船(美灣),美豆還可以通過鐵路運輸到西海岸港口出口(美西),或者直接從大西洋港口出口,作為替代方案,只是運費或者時間可能更多一些。如果今年水位到10月底如期恢復到2019年同期水平,最終實際影響可能有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國家也在尋找替代巴拿馬運河的方案,尼加拉瓜準備修筑連接加勒比海岸和太平洋港口之間的鐵路,薩爾瓦多也希望和洪都拉斯合作修建跨海洋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