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 陳巖鵬 北京報道
近日,中儲糧總公司組建3個專項檢查組,分赴四川、湖南、湖北等油菜籽產區進行嚴查,根據8月25日公告內容,這次檢查針對的是可能出現的進口油菜籽流入國家臨儲庫存的問題,我國明令禁止將進口油菜籽加工后作為國家臨時存儲油入庫。
“進口加拿大油菜籽到岸價每噸4300元,國內最低保護價5100元,每噸差價高達800元,也就是說,把進口油菜籽賣到國儲庫就能賺到將近20%的利潤,誰不心動?”地處華中地區的一家糧油企業負責人給《華夏時報》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
實際上不僅僅是油菜籽,當前國內主要糧食價格均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國內大米價格比國際市場高出將近八成,大豆的內外價差大概在每噸300元左右,玉米的價差最為懸殊,國內玉米價格達到了國際價格的2倍。
“幾年托市政策的累積效應,使得糧價倒掛嚴重,這反過來又對國內托市政策調整形成倒逼機制,明年非改政策不可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程國強[微博]對此表示。
亂象
對于中儲糧來說,2013年是個多事之秋。
5月31日,中儲糧總公司所屬黑龍江林甸直屬庫發生火災,直接造成糧食損失價值約284萬元。后來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通報失火的一個原因是,糧庫占地面積22.2萬平方米,固定倉容7.6萬噸,但現儲存國家臨時儲存糧等15萬噸,一直在“超負荷運轉”。
而這種“超負荷運轉”似乎很普遍。據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去年部分糧庫收購早稻價格較高,加上存儲等各類費用,如果按順價輪換原則,對陳稻進行輪換的難度較大,因此,大部分國有糧庫均面臨脹庫或庫容偏緊的問題。
今年國家臨儲菜籽油拍賣,應者寥寥,前后兩次累計5192噸的拍出量,只相當于一年收儲量的千分之一。而按國家《糧油倉儲管理辦法》規定,食用植物油從收獲起只可存放2年,2011年收儲的菜籽油今年應全部拍賣出庫。
中儲糧內部人士解釋稱:“根據托市收儲價測算,起拍價每噸應不低于一萬元才可保本,然而受國際市場價格影響,國內市價才八九千元。”
水稻的競拍也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中儲糧湖北黃岡直屬庫主任王豐富最近幾個月派出幾撥人馬,分頭走遍了江蘇、浙江、安徽等地,拜訪那些從前主動上門的老客戶,但是效果仍然很不理想。
“國家確定今年每斤最低收購價1.32元,市場銷售價才1.02元,不算其他成本,僅進出價格差,每斤就要虧損近0.3元。”王豐富說。
是什么造成了國內外糧價如此大的價差呢?一位從事收儲政策研究的專家解釋稱,“這有生產成本不斷提高的因素,也有市場供求基本面上的因素,但從政策上找原因,就不得不談談托市政策了。”
從2004年開始,我國糧食產量連年豐收,糧食價格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為了穩定市場糧價,國家于2004年提出,必要時由國務院決定對糧食主產區的重點糧食品種實現最低收購價格。
在糧食最低價收購政策背景下,國家在近幾年連續大幅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同時,還大幅提高了玉米、大豆的臨時收儲價格。受此影響,國內市場上的糧食價格呈現出持續走高的態勢。
托市收購推高國內糧價,內外價差又刺激了國外糧食的進口。美國谷物委員會預測,2013-2014年度中國的玉米進口量可能增長超過3倍,達到1000萬噸,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內價格高企。
改革
“在糧食生產成本大幅增加和政府托市調控政策支撐下,國內糧食價格持續保持高位運行,若今后國內糧價漲得過高,將使國內糧食市場面臨巨大的進口壓力。”程國強表示。
在他看來,現行價格政策對糧食市場扭曲嚴重,糧食價格托市政策已經到了非調整不可的重要關口。
程國強認為,我國連年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與臨時收儲價水平,使糧食市場形成糧價“只漲不跌”的預期,國家托市收購顛覆了以市場化為基礎的流通格局,形成糧食市場政策化趨向,對糧食行業發展和競爭力提升形成嚴峻挑戰。
而現行的托市政策也飽受糧食加工企業的批評。上述糧油企業負責人向記者抱怨道,托市政策人為地破壞了市場的平衡關系,一方面加工企業不能以合理的價格拿到原糧;另一方面卻是中儲糧的倉庫里“糧滿為患”。
“國家不斷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但同時又在防控食品價格漲價,這讓利潤微薄的糧食加工企業更加窘困,逼著他們破產倒閉。”上述從事收儲政策研究的專家稱。
種糧的農民似乎也并不買托市政策的賬。多位農戶向本報記者反映,國家出臺最低保護價目的是保護農民利益,但最終提高的那部分價格并沒有轉化成為農民的利潤,而是進了糧販子和少數糧庫關系戶的腰包里。
近年來,在托市政策執行的過程,“轉圈糧”、貪污腐敗、種糧者難獲補貼等現象時有發生,這也暴露出現行制度監管成本高的問題。
程國強表示,從現行政策執行效果看,亟待調整和完善政策設計,重構基于市場導向的種糧利益保護機制。對于改革糧價補貼政策,他著重介紹了差價補貼方案。
所謂差價補貼,就是政府預先確定糧食的目標價格,農民按市場價格隨行就市銷售。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按兩者之間的差價給予農民補貼;若市場價格高于目標價格,則不啟動該政策。
“差價補貼既有價格支持的特征,又有直接補貼的性質,是由價格支持向直接補貼轉型過程中普遍使用的政策措施。”程國強說。
齊齊哈爾大豆協會會長陳彥貴早在2009年就向有關部門提出對大豆進行差價補貼的建議。他對本報記者說,差價補貼可以理順價格關系,第一個受益的就是種糧的農民,因為補貼的錢可以直接打到農民賬戶上,不會被截留。另外,農民的成本被攤薄了,他們就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賣給企業。
“差價補貼在歐美發達國家被普遍采用,這種補貼有效推低了糧食的價格,給食物集團擴大其利潤邊界、實現低成本擴張戰略打開了方便之門,這也有利于我國培養跨國巨頭。”一位糧食問題專家對本報記者說。
但據參與政策制定的知情人士透露,大面積改革現行的托市政策還不大可能,但會選擇部分農作物品種試點。程國強則建議對東北主產區的大豆、長江中下游等主產區的油菜籽試點,若成功,可逐步推廣到水稻以及具有類似特點的棉花、食糖等農產品(6.50, -0.28, -4.13%)。
阻力
坊間有消息稱,一份由國家發改委上報的重點針對糧食托市收儲改革的方案未能獲得國務院最終審核。
“支持托市收儲政策的人不在少數,改革阻力很大。”上述參與政策制定的知情人士稱。
反對差價補貼的觀點認為,美國從1996年開始廢除收儲托市制度,差價補貼制度實施至今,但實踐證明,這種制度并沒有讓多數中小農場受益,他們獲得的補貼非常少,甚至沒有。
他們更支持現行的托市制度:尤其像大豆這樣國際化程度非常高的糧食,如果不是利用國家收儲規避國際價格的大幅波動,估計相關產業早就消失了,更重要的是,收儲制度在爭奪定價權和話語權上的作用不可替代。
上述參與政策制定的知情人士并不認同,他對本報記者說,定價權和話語權最終要靠有實力的大企業來獲得,而不是收儲制度。美國為什么在糧食上有話語權,根本上是因為他們有拿得出手的糧食巨頭,像孟山都、嘉吉等,而這些大企業都是通過補貼政策培植起來的。
另外,制約實施差價補貼的因素就是基礎性數據不完善。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農業補貼基礎信息管理系統”,還無法掌握全國各個農戶土地承包與種植面積的地理信息基礎性數據。
部分人士提出,目前農業部門、糧食部門等方面發放的各種農業補貼與實際糧食種植面積、產量等出入較大。
“有關部門應充分應用衛星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結合農戶承包地登記、確權及農業普查等工作,率先在糧食主產區建立以農戶為單位的耕地資源與糧食種植面積基礎數據庫和土地空間信息管理系統,為今后開展各類政策性補貼、農業保險、糧食估產等工作奠定技術基礎。”程國強建議。
知情人士對本報記者說,實際上,最大的阻礙還是中儲糧,它作為唯一的托市收購主體,是最大既得利益者,中儲糧的壯大與國家收儲密不可分,而它的收購資金由財政出,虧損也由中央財政負擔。
公開資料顯示,從2000年至2012年,中儲糧資產總額從136.8億元增加到4154億元;主營業務收入從2.1億元增加到1679億元,現在已經發展成國內糧食行業的標桿和領軍企業。
?